NTNU

師大新聞

2024.0607

第24屆傑出校友》中國廣播公司節目部音樂組組長、製作人及主持人 趙皓明

乘著音樂的翅膀 播撒美育的種籽

她,是古典音樂廣播節目主持人、廣播電臺臺長、電視音樂節目製作兼主持人、樂評專欄作家、音樂叢書主編、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秘書長及臺灣大學美育講座主講人。她,40多年來致力於為美的事物發聲,將音樂的種籽播撒在廣播、電視、報章雜誌和校園之中,豐富著人們的心靈。

她,是趙皓明(趙琴),是作曲家李抱忱眼中「音樂的護花使者」、也是2002年廣播金鐘獎最高榮譽「終生成就獎」的得主。

她主持的中廣「音樂風」節目,是臺灣最早的綜合性古典音樂廣播節目,被譽為是三、四年級愛樂者的初戀;她製作並主持的「音樂小百科」節目,則是小品音樂節目的翹楚,創下多項播出紀錄。她曾夢想登上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舞臺,做一名聲樂家,卻意外踏入媒體,成為影響力更大的美育傳播者。如今,主持人趙琴的名氣,比她的本名趙皓明更為人熟知,這正是她在廣播天地辛勤耕耘的成果。

一鳴驚人「唱」進師大 夢想的起點與轉折

出生於上海的趙皓明 ,家訓是《禮記・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她說:「《禮記》對我有很深刻的影響,裡面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就告訴我自己,我的100歲要比我的99歲還要進步,這是我的自我期許。」提到學習,她的眼底閃爍著光芒,彷彿回到當年還在就讀臺中女中的自己,在搖晃的火車上,一邊在心中吟唱藝術歌曲、一邊編織著未來的夢想。

當時,以學科升學為主的臺中女中,謠傳沒有畢業生能考上師大音樂系。但有著一副好嗓子,高二就拿下臺中市音樂比賽聲樂組季軍的趙皓明,卻不放棄任何機會。要加考的術科項目,就另外找老師學習聲樂、樂理、視唱和聽寫;家裡沒鋼琴,每天中午就借臺中女中的琴房練琴,放學後,先搭火車回豐原,再趕到同學家裡練琴,回到家已是夜晚九時。就這樣日復一日,累積深厚的音樂養分。

「音樂系入學考試那天,我選唱歌劇《卡門》裡的詠嘆調,因為考試地點離操場很近,我唱這首歌的時候,操場上好多人都被吸引過來。後來我的聲樂老師跟我說,我當時唱得非常好」,就這樣,趙皓明如願進入師大音樂系,並在大一那年,獲選演出韓德爾神劇《彌賽亞》,擔綱最重要的女中音獨唱。大二時,她被指定學習中提琴,並接受美籍音樂家譚韋禮老師指導。富有天賦又用功的她,每次上課總被老師稱讚是「good girl」,她笑說:「這個good girl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每種樂器的第一名,下學年又可以免費再學一年,機會非常難得,而我就是那個幸運的人。我從大二學到大四都不用付學費,這是師大給我的禮物。」

原以為會按照計畫,最終成為聲樂家的趙皓明,卻在最拿手的聲樂項目上,遇到瓶頸。「每天早上六點鐘,我一定會去琴房做發聲練習,聲樂要唱義大利歌曲,我就認真練習吐舌,非常專注地想要把事情做好。」然而,考試的成績卻差強人意,選拔結果也不如預期,讓追求完美的她,傷心地躺在宿舍上舖痛哭四個小時。還有次參加比賽,從初賽第一名到決賽第二名的些微挫敗,都讓她很在意。這讓趙皓明開始思考自己的職涯規劃,並從各方面去嘗試不同的可能性。

彼時,已升上大四的她,發現班上的香港僑生已經去電臺擔任廣東話播音員,「恰好中央廣播電臺正在招考上海話播音員,我就去考了,以第一名考上」。她說,中央廣播電臺要求非常嚴謹,負責上海話播音員的導播,耐心指導她如何說話、播音和開口吐字,也告訴她在播音室裡面,不能夠有聲音,連翻紙的聲音都不行,就這樣整整訓練一個月,才讓她正式播音。

除了播報新聞,她還主持一個懷念昔日上海的節目「黃浦灘」,並被要求每天寫播稿,「很不公平啊!廣東話、閩南話播音員沒有一個要寫,只有上海話播音員要寫」,但當時的委屈,如今看來卻都是成長的養分。以「黃浦灘」節目要介紹彈詞說唱藝術為例,她得去查大量的資料,去看香港的報紙、星島日報,還有早年老一輩人寫的東西,才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跟聽眾介紹《林沖夜奔》等曲目,久而久之讓趙皓明練就一手快筆,也讓思維變的靈敏。「題目一個一個來,我就一個一個做」。

如同命運註定般,趙皓明在大學畢業前,就已在廣播界接受紮實的職前訓練,畢業後更是一邊在東方中學當老師、一邊在中央電臺當上海話播音員、主持人,直到1966年考入中國廣播公司,從此開啟臺灣古典音樂廣播節目史上的重要篇章。

跨足廣播及電視 空中傳「琴」

1966年,趙皓明在已故廣播人白銀的鼓勵下,報考中國廣播公司,在百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從此擔任《音樂風》節目主持人,同時也取了一個響亮的藝名「趙琴」。 原因很簡單─「琴」字不易寫錯又和音樂有關,聽眾一下子就記起來了。從此,向社會大眾散播音樂的種子,成為趙皓明一生的志業。

在中廣服務期間,她擔任過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也曾策劃並主持現場音樂會,並出任音樂組長、調頻電臺臺長,兼負廣播音樂行政工作。在1960年代,廣播和雜誌是當時民眾接觸資訊的主要管道,趙琴溫暖又專業的主持風格,讓《音樂風》節目如同一股清流,從莘莘學子到社會精英,大家都喜愛收聽,開播第2年即奪得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獎,她也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持人。

在製播節目時,趙琴發現,聽眾對於西方音樂非常瞭解,反而對本國音樂家的作品極為陌生。因此,她以推廣我國音樂文化為任,在《音樂風》開闢音樂家專訪單元,訪談華人音樂家或播放其作品。她也推出每月新歌單元,馬思聰、周文中、黃友棣、韋瀚章等海內外華人作曲家都主動供稿,共同創作藝術新歌,像是由李抱忱譜寫、傳唱於大街小巷的「你儂我儂」,最早也出自「每月新歌」中的「請相信我」。

當《音樂風》開播五週年時,為回饋聽眾,趙琴開始策劃推動「中國藝術歌曲之夜」音樂會活動, 參與者涵蓋世界華人音樂菁英,是當時臺灣樂壇盛會。第二屆時,首演黃自教授創作、韋瀚章及林聲翕教授補遺的清唱劇「長恨歌」;第八屆時首演許常惠教授創作、中國第一部現代歌劇「白蛇傳」;第十屆時邀請海內外學者舉行「中國藝術歌曲論壇」研討會等,都創下中國藝術歌曲的里程碑。

1970年代,隨著臺灣電視媒體逐漸普及,口齒清晰、臺風穩健的趙琴,也被邀請進入電視圈,先後製作及主持多個電視古典音樂節目,如中視的《音樂世界》、《玫瑰心聲》,華視的《音樂花束》及《藝文天地》等。她也常藉出國領獎及開會之便,遠赴美國、倫敦、巴黎、慕尼黑、維也納、羅馬等地,遍訪趙元任、董麟、李抱忱等音樂人, 出版著作《音樂之旅》、《音樂的巡禮》、《音樂伴我遊》等書。

好學不倦 致力推廣民族音樂

在事業如日中天之際,趙琴卻於1989年申請赴美攻讀音樂史碩士,並以宋朝第一位作曲家姜夔作為研究題目。她說:「當全世界的人都在研究貝多芬、蕭邦的時候,我當然要寫我們自己的文化!」她最佩服的民族音樂學家John Blacking,在《How Musical is Man》一書中,探討了世界各地的音樂傳統和表現形式,並主張應該平等地尊重和理解這些多樣性,不應將歐洲音樂視為唯一的形式。

因著這份自覺,當她繼續申請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民族音樂學博士班時,「教授們看到我沒有盲目追求西方音樂,而是從自己的文化裡去認識音樂,便回信給我,說我是資質很高的申請人」,取得入學資格後,四年內就完成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後,她製播了另一個膾炙人口的節目《音樂小百科》。

1994年,中廣音樂網啟用數位化電腦播出系統,1995年5月1日,《音樂小百科》成為數位化後第一個播出的迷你型節目,也是純音樂的中廣音樂網第一個「開口說話」的節目。《音樂小百科》以欣賞入門為目的,身為主持人的她,以簡潔親切的口吻,讓聽眾於輕鬆中獲得音樂資訊與修養。「我自己寫稿,自己找素材錄音,並把自己的聲音也變成音樂」,開創出與《音樂風》截然不同的風格。

由於趙琴在製播節目上的傑出表現,《音樂風》曾五次獲頒金鐘獎最佳音樂節目獎及主持人獎、《音樂小百科》則多次獲文建會廣播文化獎特優獎、1996年獲金鐘獎個人技術播音獎。2002年趙琴獲頒金鐘獎終身成就特別獎時,感慨萬千地說:「我本著知識份子的良知,盡了音樂人肩負的責任,特別獎證明了我走過的路,了無遺憾。」

走入校園 持續13年擔任臺大美育講座

為讓弘揚美育精神,1998年起,趙琴應臺灣大學管理學院邀請,走出錄音間、攝影棚,站上大學講台,主講「豐富人生的音樂饗宴──臺大美育音樂講座」。該講座對象不限學生,也有眾多社會人士前來旁聽,趙琴從音樂角度介紹世界民族文化資產,融入自己的觀點,也結合時代脈動,獲得熱烈的迴響。

「其實,蒐整資料的準備工作很費功夫,還要為每一講寫6千字文稿。」然而,趙琴仍不辭辛苦,持續了13年、25學期,累積204講,每場講座除有網路及電臺實況轉播外,還開放免費下載,提供更多人參與。最讓趙琴感動的是,「每次看到聽眾們的心情留言,都覺得十分窩心。」

2002年,趙琴自中廣退休後,仍筆耕不輟,持續在《樂覽》雜誌撰寫專欄,她也主編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從人的角度出發,勾劃出二十世紀臺灣的音樂發展;在忙碌之餘,她仍以驚人的生產力,持續於國內外研討會中發表多篇中、英文論文,為民族音樂的過去與未來貢獻心力。

近年,她應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邀請,錄製「趙琴口述歷史」,並投注大量心力整理半世紀來從事廣播、電視音樂節目所留下的珍貴音樂文物影音檔案,以利後續保存、編目與數位化工作。這項工作的起源,來自於母校、師大民族音樂研究所黃均人教授發起的「聽見趙琴」計劃。

黃均人教授認為,「趙琴所走過的,是一段很不尋常的路。她走進大家的日常生活中,製作聽眾喜歡的音樂廣播節目;她留下的腳印,如廣播節目、名人訪談、音樂出版、活動檔案、專欄文章講座等,都成為臺灣社會發展變遷的一份重要文化歷史資料」。

守護空中音樂花園 播灑美育種籽

記者張伯順曾這樣描寫趙琴:「她,曾經放棄追求當一隻在藍天歌唱的雲雀,寧可做守護空中音樂花園的園丁。她,利用廣播讓音樂花朵盛開,歌聲滿人間。」趙琴以自身的職涯發展,鼓勵學弟妹們可以隨時停下腳步,調整目標和方向後,再往前走。她說,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但只要「盡其在我,心安理得」,自然就能做到豁達、通達和練達的心境。

她也經常告訴聽眾朋友,希望他們的生活中能多一些音樂,不管是傳統、古典、世界還是流行音樂,只要加入一點藝術音樂,生命就會更加豐富。現在的她,仍積極投入音樂比賽評審、論文投稿和演講工作,並著手撰寫《趙琴全集》,要將自己與音樂相關的所見所聞完整記錄下來。朱光潛曾說:「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而趙琴的節目、文章和講座,正是開啟大眾審美眼界的鑰匙,啟發了無數人對音樂的熱愛與追求。(撰稿人:曾秉芳)

第二十四屆傑出校友—音樂學系52級

廣播、電視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退休) 趙皓明/大事記

  • 1940 出生於上海
  • 1956 臺中女中初中部畢業
  • 1959 臺中女中高中部畢業、考入師大音樂系
  • 1963 師大音樂系畢業、任教東方中學
  • 1966 考入中國廣播公司,擔任《音樂風》主持人。該節目播出37年,五度獲得金鐘獎
  • 1970 先後製作主持中視《音樂世界》、《玫瑰心聲》、《傳真天地》、《音響世界》、 《音樂之窗》,及華視《音樂花束》及《藝文天地》等古典音樂節目
  • 1971 製作主持第1屆「中國藝術歌曲之夜」音樂會,之後共辦理12屆
  • 1972 獲金鐘獎「創新節目獎」及個人技術「最佳編輯獎」雙料獎項
  • 1974 擔任中廣節目部音樂組組長、中廣調頻電臺臺長、擔任國家文藝獎、金鼎獎、金曲獎、金鐘獎等評審委員
  • 1980 任職於西德科隆「德國之聲」主編兼音樂節目製作、主持人;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錄」
  • 1984 製播《你喜愛的歌》電視節目,並於中視播出
  • 1991 獲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音樂史碩士
  • 1993 擔任洛杉磯加州大學「世界音樂」課程助理教授
  • 1994 出任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祕書長、主持《音樂小百科》節目
  • 1995 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民族音樂學博士
  • 1996 受美國新聞總署(USIA)遴選為「國際訪問者計畫」訪問學者、《音樂小百科》獲金鐘獎個人技術「最佳播音獎」、《音樂風》獲金鐘獎個人技術「最佳編撰獎」
  • 1998 於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主講「美育講座」,持續13年
  • 2000 獲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頒發「20世紀傑出學者」肯定
  • 2002 自中廣退休,繼續主持《音樂風》、獲頒金鐘獎最高榮譽「終生成就特別獎」
  • 2003 開始在《樂覽》撰寫「無弦琴曲」、「趙琴論樂」專欄,連續6年
  • 2004 主編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系列1~4,36冊)
  • 2020 應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邀請,錄製「趙琴口述歷史」
  • 2023 應邀擔任「第十屆香港-國際聲樂公開賽」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