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臺師大6位師資生赴瑞典見習 探究跨域與差異化教學的多樣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12年度獲得教育部補助辦理「跨域與統整:瑞典教育見習計畫」,由師資培育學院陳信亨助理教授與葉明芬助理教授領隊,率領科學教育研究所林明顯、英語學系陳亭妘、鄭盛懋、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楊品捷、曹希翎及音樂系施宜萱等6位師資生,於今年5月11日至5月26日至烏普薩拉中小學Almunge Skola,展開為期兩週的教育見習。
期間師資生除了觀摩與自己學生相關的課程,還有機會參與學校的跨課科課程及課後輔導,並且在烏普薩拉大學國際交流辦公室Katarina Gahne專員的協助下,參觀瑞典烏普薩拉市議會並且與市議會副主席Carl Lindberg先生進行交流,了解瑞典重要教育制度。
在入校觀摩期間,師資生充分的感受到瑞典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乃建立在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並以真實世界的跨域能力之培養為方向,透過差異化的教學安排來確保學習活動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有意義的。
即使是在面對突發且有爭議的狀況時 (如: 學生之間出現種族、性別相關的不當言論),教師也會引導學生共同討論事件的起末、互動界線,以及面對類似情況時能如何調整互動方式,並多次強調學生能和老師分享自己所遭遇的狀況,以溫馨且凝聚的氛圍總結對事件的討論。在過程中,「利用與生活相關的提問來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透過引導討論來激發學生的思辨、利用真實情境相關的學習任務來深化學習」是老師常用的教學策略。
在差異化教學上,師資生們觀察到瑞典學生高度自主的背後,其實教師也做了許多細膩的安排,例如: 採用異質性分組將不同專長的學生組合以達到合作學習的成效、設計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提高自我評估能力並允許選擇以達到適性的學習。
在這樣的理念底下,來自臺灣師大的師資生也在帶隊老師的支持下持續嘗試將其融入自己的教學設計當中,並且利用每日返回旅館的時間進行分享課程的演練、檢討與修正。師資生所分享的文化課程以及針對瑞典學生學習特性所進行快速修正,讓瑞典的指導教師感到驚艷。師資生在兩周的見習期間分享了「籤詩擲筊、端午節香包、臺灣特色菜、天燈祈福、鳳梨酥、烏龍茶、臺灣戶外活動」為主題的課程,也使瑞典師生為之一亮。
回顧這段時間的見習,師資生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差異化教學之外,莫過於「師生之間和諧互動」。瑞典師生關係緊密但界線明確,老師以學生需求為優先,並且時常藉下課時間與學生交流表達關心,但也會維持師生、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界線。
學校的Nadia Wågnert老師表示,她希望讓學生知道:「老師喜不喜歡你的『行為』跟你這個『人』是兩回事」。身為教師,負有督導學生偏差行為的責任,但她會在日常中觀察每位學生的成長和亮點並且適時的讓學生知道。因為當學生知道老師關心自己,學生會透過老師的態度知道自己有能力且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正如瑞典作家 Ellen Key (1900, p.110) 所言:「Not leaving the child in peace is the greatest evil of present-day methods of training children. Education is determined to create a beautiful world externally and internally in which the child can grow. 」,教育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外在和內在都美好的世界,讓孩子在其中茁壯成長 。
瑞典的教育模式啟發了師資生們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多元教學策略的深刻理解,期待這樣的理念也能在其未來的教育實踐中發芽、茁壯。(資料來源:師資培育學院 / 編輯核稿:胡世澤)
瑞典烏普薩拉市政廳參訪後團體合照。左至右:師資生陳亭妘、曹希翎、施宜萱、瑞典烏普薩拉市議會Carl Lindberg副主席、烏普薩拉大學國際交流辦公室Katarina Gahne專員、師資生楊品捷、臺師大葉明芬助理教授、師資生鄭盛懋和林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