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三分鐘英語簡報競賽 練習邏輯與口語表達能力
臺師大三分鐘英語簡報競賽決賽於5月23日正式展開,邀請共同教育委員會外文教育組陳秋蘭主任、英語系多德教授、臺大寫作教學中心胡至柔老師和臺科大語言中心方挺老師作為評審,希望可以看到同學們精彩的簡報表達能力,並給予具建設性的建議和改進方向。
本競賽目的為培養學生邏輯思考及英文口語表達能力,以提升學生英文學習動機與成效。參賽者需以簡報為輔,用深入淺出的英文說明自行選擇的主題,並闡述個人發現或看法,藉此讓不同學經歷背景的人能充分了解報告內容。本次競賽將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為主軸,盼學生能以競賽為契機,更深刻關懷環境與社會。
競賽評分標準為英文表達能力 (發音、語調、流暢度) 佔40%,簡報內容、主題適切性與架構 佔40%,台風與肢體語言則佔20%。共教外文組也提供豐厚獎勵,名次分為第一至三名及佳作,獲獎者皆有獎狀乙張,並分別可以獲得8000、5000、3000和1000元的獎金。
陳秋蘭主任在競賽一開始便鼓勵參賽者”Everybody is the winner of tonight”,即使結果不盡人意,她也很感謝每一位願意參加比賽、挑戰自己的同學。她提到,現場15位同學在總共55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大家都已經做得很棒了。她希望透過決賽,讓參賽者練習、體驗在臺上說話的感覺,從中學習並累積成未來的養分。
宣布最終名次前,評審們也對參賽者的表現點評和建議。多德教授認為三分鐘簡報的精髓在於「明確的主題」、「有脈絡的內容」及「不落俗套的創新想法」。他觀察到參賽者會想要在三分鐘簡報內涵蓋過多內容,但他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希望聽眾們聽完簡報後可以記得的東西」,希望參賽者可以從聽眾的角度出發,試著使用耳熟能詳的概念,摩擦出新的火花。
胡至柔老師則認為,參賽者們可以加強身體語言。她觀察到許多參賽者會帶著「中文報告的習慣去展示英文報告」,如報告時固定使用某一隻手做手勢、上半身傾斜及非常一致的語速。然而,她建議參賽者們應該嘗試使用自然的語調開頭,把這個競賽想像成是在跟某人說話,不然看起來就會像在背稿、略顯生硬。她也提到可以變得自然的小秘訣,如對自己的表現充滿信心、適當在臺上走動,更多的身體語言像是保持微笑、臉部表情變化、生動的手部動作等,都可以有效幫助自己自然地表達想要傳達的內容。
最後,方挺老師針對本次簡報主題說明,他認為SDGs是聯合國真正看到的問題、並希望尋求解方,因此參賽者可以在簡報一開始描述他們發現的問題,以及說明「為什麼」這些問題是需要被關注、或者是他們的重要性。他也很高興看到某些參賽者在簡報內融入自己想法,但同時也建議參賽者搜尋不同意見和解方,並比較這些方式的可行性和成效。
本次獲得第一名的教育系蔡天昀同學表示,當初參加契機為共同英文課上的簡報作業,想說把比賽當成是提早準備和訓練。她也提到她認為自己這次獲獎原因,可能是因為使用手繪簡報,較有自身特色;她因為修課關係也時常上臺報告,她觀察到報告時有抑揚頓挫,較容易吸引聽眾注意力,因此把這一點加入英語簡報,獲得不錯的好成績。獲得第三名的國文系侯惠馨同學則認為,自己優勢可能為本身氣場和對自己簡報內容的自信;不過她也提到,她簡報內容為比較概括性的論述,如果能包含多一點個人看法和經驗,或許可以再拿到更好的名次。(撰文:校園記者英語115王姿晨 /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