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4.0529

人文季系列活動 探討武俠小說中的暗器文化與意涵

臺師大2024人文季系列,文學院邀請「中華武俠文學學會」會長林保淳,於5月25日分享「說話暗器:從流星錘到血滴子」,探討暗器的文化意涵,暗器不僅表現角色性格,也作為推動情節的巧思。

林保淳教授長年投身武俠小說研究,人稱「武林百曉生」,是全臺第一位以武俠小說作為學術研究、且開設相關課程的學者。他於1995年創立「武俠小說研究室」,保存的臺灣武俠史料刊,堪稱目前全漢語學界中最完整的資料庫。

武俠小說不同於遊俠小說,更重視武藝、武器,由於傳統以「劍」為本,且代表使用者的人格,甚至有「劍在人在,劍亡人亡」一說,暗器並不常見。「出其不意、輕巧易藏」是暗器的精髓,使用者多為女性,或陰險者。由於暗器小巧,除非武藝高超、次次精準擊中要害,否則難以傷敵,故暗器多與「毒藥」結合,使其發揮效力。

即便金庸是武俠小說的經典代表,卻不善描寫暗器。反而古龍、雲中岳的作品,更能感受暗器的魅力。古龍慣以「不說破、留予讀者想像」的手法描繪暗器;雲中岳則擅長以暗器推動情節。暗器種類不勝枚舉,其中享譽國際的暗器之王「血滴子」,Discovery將其列為致命武器之首。

「血滴子」的傳說,幾乎皆與雍正相關。相傳雍正為奪位,在雍和宮設立特務局,用以暗殺政敵,史稱「血滴子集團」,用以暗殺的武器亦名為「血滴子」。血滴子首見於《茅山奇談錄》,為革囊袋,內藏數把快刀,以機關控制。趁人不備罩在頭上、撥動機關,立刻能取到首級。此後,作家開始渲染血滴子的傳說,並逐漸揚棄囊袋一說,改以鐵鍊拋擲;又如電影中的血滴子,為環狀刀圈的投擲型武器,成為當代對血滴子的印象。

講座最後,聽眾有感而發地分享暗器與生活的連結。暗器「藏匿、出其不意」的概念,常見於職場,大部分人會私下發展自己的生存法則,或許就是現代的暗器。林保淳教授補充,「暗」字為「不見光、隱蔽」之意,「暗器」通常為具象物品,職場心法或許更趨近於「暗計」。不論古今,生存確實仰賴暗藏的巧門。

此外,「武俠百年文化展」由學會主辦,將於松山文創園區三號倉庫,在7月19日至21日展出。林保淳教授力邀大家共襄盛舉,感受武俠世界的繁華萬千。(撰文:校園記者華語112張華珍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