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4.0520

美術館走讀街拍活動 體驗拍立得獨特魅力 探索校園之美

臺師大美術館於5月18日舉辦走讀街拍活動,邀請亞洲版圖創藝有限公司周逸傑總監和littleMOCA微當代文創蔡晴宇執行長兩位擔任講師,帶領民眾從美術館出發,認識美術館本體建築以及周邊公共藝術作品的故事,也體驗拍立得獨特的攝影魅力。

「對於師大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呢?」周逸傑講師在走讀的開始便即提問,許多來到臺師大美術館參觀的民眾,對於美術館的外觀都會表示好奇,做為一個身在被認為是「古典」、「對稱、「嚴謹」的校園空間之中的美術館,竟然出現了一個與其他部分如此不和諧的建築,建築系背景的周逸傑講師帶領民眾,透過建築相關的巧思,發掘美術館設計與師大的連結。

花費六年建造,臺師大美術館出自本土建築師陳聖中之手,以192.8個三角形組成,周逸傑講師提到,「1928」正是與師大行政大樓的建年,而三角形的使用,也是參考了行政大樓立面的山牆,以及圖形本身平穩的意象來對應臺師大的嚴謹。但為了展現突破的新象,建築師在三角形上也做了變形,希望突出臺師大創新的精神。

走讀的下一站來到位在臺師大科技學院旁的公共藝術,牆面上的不規則玻璃板呼應著下方的美術館方向指標,佇立在地面上的金屬物,則是2017年世大運的聖火臺。周逸傑講師說到,這件作品由本土藝術團隊豪華朗機工( 藝術家張耿豪、張耿華、陳志建及林昆穎)構建組成,現在置放於此,也是呼應了科技學院和臺師大美術館的創新意象。

導覽的最後來到圖書館校區旁的錦安公園,講師發給參與者每人一張日治時期的地圖,介紹錦安里和油杉社區之名的由來。也講到當時沿著瑠公圳建設的日式宿舍,其實蘊含著總督府轉化農地,推動都市化的目的。

穿插在每一個點的導覽之中的,是蔡晴宇講師帶領大家以拍立得留下不同視角的畫面。參與的民眾在聽完故事後,針對自己感興趣的、想留念的部分拍攝拍立得作品,而角度、光線和底片狀況的不同,讓每一張作品都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館方也邀請民眾將作品暫留於館內,成為此次特展的一部分展品,讓民眾不只是作為參觀者、活動參與者,也擔任展覽創作者的角色。

因應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臺師大美術館在五月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配合年度特展「一拍即影:拍立得國際名家攝影大展」進行,活動尚有5月25日的移膜工作坊及抽獎活動等,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把握時間報名參與。(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4周景嵐/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