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4.0520

「1960年代原住民聲音重現」發表會 民音所展現文化保存成果

為展現古謠的語言保存與文化傳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5月17日舉行「1960年代原住民聲音重現出版計畫」成果發表會。今年將1967年民歌採集運動的錄音帶轉錄,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合作出版兩張專輯:牡丹排灣族與卑南族。活動邀請牡丹排灣族、知本與下賓朗部落的年輕歌者現場演繹專輯中的歌謠,傳承世代文化與歷史。

1960年代的資料由臺師大音樂系系友史惟亮與許常惠,一同發起全臺灣大規模民歌採集運動而來,採集後的盤帶經過轉錄,其中一份贈與當時支持與贊助活動的德國波昂東亞研究院歐樂思教授。後期因政治氛圍、潮濕氣候等因素,由臺灣保存的檔案大多損壞。在2013年時,歐樂思教授將唯一完好的錄音檔贈還臺灣,交由臺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轉檔,民族音樂研究所後將音檔帶回部落進行深入研究。

成果發表會中,除了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之外,總統府孫大川資政、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錢曉珊科長、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賴世哲館主任、牡丹社區發展協會的林國志理事長、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洪慶誠常務理事、李立劭導演與音樂數位典藏中心黃均人主任等貴賓也到場支持。

「大家都應該非常珍惜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語言與文化。」吳校長致詞表示,臺師大已支持原住民聲音重現計畫多年,今年度則是有原民會支持的第二屆成果發表會,期望在大家共襄盛舉下,將此計畫辦得更大更好,此外,謝謝族人們願意花時間傳唱歌謠、讓聲音持續流傳,同時讓臺師大有機會參與此計畫,也謝謝黃主任帶領團隊轉錄音檔等實踐工作。

計畫主持人呂鈺秀教授介紹,今年度出版的兩張專輯中,卑南族專輯是製作到目前最厚的一本,有322頁的內容,包含巴布麓、南王、初鹿、知本與下賓朗等5個部落、50位歌者與135首歌謠,設計構想來自於當年史惟亮先生希望將不同部落的歌謠放在同一張專輯內,以便比較各部落間的風格與詮釋差異。

臺師大將聲音種回部落 57年前的歌聲 再度在部落響起

「這一代的母語斷層與流失很嚴重,歌謠對於孩子是最快入門的方式,透過歌謠找回與母語的連結,期盼不僅是唱回歌詞、唱回語言,也找回祖先們的生命經歷與部落的生活經驗。」負責教導傳唱的知本國小高雅玟老師表示,一開始聽到這一批錄音檔時是非常陌生的,甚至連上一輩都沒有聽過,一度懷疑不是祖先們的古謠,到後期有耆老聽到自己祖先的熟悉聲音並流下眼淚,才真正確認這是屬於知本部落的歌謠。

「一直練習就不難了!」知本國小高鼎鈞同學這麼說,在學校時為了正確演唱歌謠,聆聽了曾祖父當年被記錄下的歌聲,並藉著音檔修正自己的發音與唱腔,同時也感受到曾祖父的保佑。

臺東大學音樂系林蕙瑛兼任講師指出,早期的族語環境良好,而近年來演繹時只能以稍微制式的模式歌唱,尤其在祭儀歌謠方面,但如今已能透過重新出版的音檔,了解祖先們的發音位置以及如何詮釋歌曲,盡可能還原當時的情境。

孫資政提及,過往部落的耆老們聚在一起唱歌大部分是表達心情,對族人而言,古謠是一種家族與部落的歷史記憶,必須以身體和聲音去參與並傳承。歌謠是有感情、有厚度的,讓人聯想到成長的經驗與記憶中的人們,更期許要努力將聲音、祭儀與文學種回部落,藉此找回歷史的記憶。

此計畫針對五十多年前的珍貴聲音史料,進行歌詞翻譯、進興歌詞詮釋與音樂分析和當時的文化探討,後將出版品送回原住民部落,不僅讓年輕族人學習和聆聽經典歌謠,也藉此乘載了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對於語言、祭儀、文化的復振,起著很大的作用。(撰文:校園記者大傳碩何穎欣/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