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4.0412

大傳所獲nDX數位創新獎助計劃 聲音報導再進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蔡如音教授,以「進擊的Podcast報導:聲媒內容與組織創新」專案,於今年2月2日獲選112年第二梯次「nDX數位創新獎助計劃」基本獎助專案,將獲獎助金至多新臺幣150萬元。

棒球場上陣陣歡呼、單車行進時車鈴輕響…Podcast裡的聲音細節,讓讀者親耳「聽」見新聞現場。臺師大大傳所蔡如音教授,用Podcast帶領學生一步步突破聲音報導的疆界。

「nDX數位創新獎助計劃」獲選 臺師大大傳所獨領風騷

Google去(2023)年3月宣布投入「台灣新聞數位共榮基金」計畫,為期3年,每年將提供新臺幣1億元助台灣新聞產業數位轉型,並委託數位經濟暨產業發展協會(DTA)負責評選、發放該筆基金,是為「nDX數位創新獎助計劃」。

今年DTA共收到29件申請,涵蓋電視電台、報紙雜誌、網路媒體、非營利組織等媒體,最後共17件新聞創新專案獲得獎助。臺師大大傳所以學校機構之姿,從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以「進擊的Podcast報導:聲媒內容與組織創新」專案,獲得基本獎助。

本次專案絕非一蹴而就,大傳所從2017年開始鑽研聲音報導,聲音媒體實驗室「和平東路實驗室 Hoping Lab 」則在隔年正式運營;蔡如音教授曾經執行兩個國科會計畫,研究Podcast產業近年發展、Podcast聲音敘事、聲音紀錄片,兩個國科會計畫分別橫跨2015-2018到2021-2024,成為本次專案前身。

蔡教授分析,臺灣多數新聞類Podcast停留在「講新聞」的層面,多以訪談記者、社群互動為主,未運用新聞現場採訪、證言、或其他聲音素材,也沒開發在地化、可聽性高的敘事及剪輯,聲音報導未有大幅創新,「而這件事是學校可以做,也應該做的。」

她指出,學校一來沒有流量壓力,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大膽嘗試創新聲音報導的形式與內容;二來,學校能長時間投入資源建構一個共榮的生態系,開拓臺灣的聲音報導。

「我們想要創造出可聽性高、掌握社會文化脈動的Podcast聲音報導。過去臺灣、中文Podcast內容中較少聽見,我們就能利用這個基地(和平東路實驗室)做嘗試。」

創和平東路實驗室 向Podcast聲音報導進擊

蔡如音教授解釋,「進擊的Podcast報導」的「進擊」具兩層意涵:「一是在內容形式上的進擊:除了跳脫既有報導形式、開發聲音新聞,無論是文化類、音樂類的報導;第二,則是協作組織層面上的創新。」

目前,蔡如音教授帶領的和平東路實驗室,出品「聲與故事的裁縫手」、「MIT作者對談」等多元Podcast節目,內容包羅萬象,包含臺灣Podcast少見的第一人稱敘事報導、非虛構報導、論文轉譯、及其他聲音報導實驗。

蔡教授強調,「我們不能只複製現有Podcast,要不然就不是創新了。」凡是和平東路實驗室出品的Podcast,強調紀實、多元、非虛構,絕無閒聊,精心設計所有內容。

Podcast節目「聲與故事的裁縫手」中,有一系列由大傳所學生創作,說自己的故事。蔡教授認為,第一人稱的訓練,讓記者學習為自己說的話負責,要確保個人的故事有意義、有公共價值。「我希望做出來的報導,三年、五年、十年後回來看,依舊不覺得過時。」

除了內容上的創新,蔡教授也在組織上力求突破。傳統新聞媒體常讓文字、影音記者兼作Podcast內容,較少注入專業資源發展原創Podcast。蔡教授去中心化的帶領和平東路實驗室,社團間沒有階級文化;學生利用共聽會,在錄音室分享彼此的playlist,也會邀請業界人士,和學生交換對Podcast專案的回饋。

玩轉聲音的未來 拓展聲音報導生態系

專案核心成員之一、臺師大大傳所碩三廖彥琳表示,之所以這麼喜歡聲音報導,是因為用聲音傳遞故事,會比文字更加貼近。「當聲音傳到大腦裡,其實腦中會有很多想像,我覺得想像的畫面,會比很多電視畫面更豐富、更好玩。」

廖彥琳回憶,他所製作的其中一集Podcast,分享了自己打工換宿的故事。「那時候我就跑到松山機場,拿麥克風、收飛機起降聲音…Podcast一進場,就是飛機劃過的那個聲音,那種風格我很喜歡。」他笑說,拼裝聲音素材、音效、配樂,完成一篇篇聲音報導,給他無與倫比的成就感。

蔡教授認為,專案過程中最感動的,莫過於學生的全力參與,「如果學生有做出作品、有成就…如果他們願意額外付出多一點心力開發,或是幫助新同學協作,那我就覺得這個專案達到目的了。」

蔡教授也指出:「過去沒有一筆專門的經費,來回饋學生付出的心力。」這次獲得112年第二梯次「nDX數位創新獎助計劃」基本獎助專案,經費有一部份將回饋用心的學生、也將更新器材。

團隊也將新增內容編輯、社群編輯,力求運用網路社群、實體策展,推廣原創Podcast報導、與社群互動,也將與3家新聞業者洽談,將聲音報導作品推往更大的市場。

蔡如音教授回顧,師大大傳所創立「和平東路實驗室」,初衷不是為了培養學生前往業界工作,而是讓學生去探索聲音報導的可能性,發現玩聲音的多種形式,讓「和平東路實驗室」,成為臺灣聲音報導生態系裡的領航者。(撰文:校園記者英語113李婕瑜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