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臺師大與雅美(達悟)族人攜手拯救「拍手歌會」 3/23感動演出
歷時兩年!臺師大與雅美(達悟)族人共同復振瀕臨消失的無形文化遺產「拍手歌會」,成果展示音樂會3月23日在臺師大古蹟禮堂感動登場。
拍手歌會(karyag)是傳統雅美(達悟)族年輕男女社交場合中的餘興節目,夏夜月圓之際,在高屋(makarang)中唱歌、聊天,氣氛歡樂。歌詞中,敘說這種歌謠形式學自半人半鬼;從口述歷史則可追溯至17世紀中葉,雅美(達悟)族男性到菲律賓巴丹島,與當地女性一起舉行拍手歌會。
隨著社會娛樂型態改變,雅美(達悟)族傳統高屋不再建造,拍手歌會在21世紀面臨消逝危機,拍手歌謠也將隨之消失。拍手歌謠需要如平靜海面上粼粼的波光般,綿長悠遠的拖音演唱技巧。且自由節奏與固定節奏交錯、音高在固定與不固定間有著自身尺度,歌詞更應用該族群優美的古語。如今幾乎無人能夠具備足夠的氣息演唱、流利地使用語言,甚至了解音樂邏輯與唱法,因此也為傳承此項文化,增添許多困難。
即使二十年前,研究者曾進行大量錄音保存與歌詞翻譯工作,但僅將資料放置於博物館,仍無法讓這樣的音樂延續下去。二十年後,族人發現耆老一一離世,復振工作刻不容緩。因此兩年前,在原民會經費的支持下,族人與臺師大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正式展開復振計畫。
本次復振計畫主持人呂鈺秀教授表示,這些歌謠的學習,具有很高的難度,但它們卻是族人智慧與知識體系的一環,也是人類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如果任其消失,世界遺產的拼圖,將永遠缺少這麼一塊。
臺灣文學館館長、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總主持人林巾力教授表示,原住民族傳統音樂從上個世紀流傳至今,雖然在知識體系的建構與書寫研究上有很大的進展,反而在音樂保存上,因族人傳唱度低而逐漸被淡忘,導致失傳的危機,因此系統性的推廣與復振是當務之急。
原住民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汪明輝認為,拍手歌會是原住民族文化復振工作階段性的成果,蘭嶼達悟族屬於全球南島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文化、音樂都是非常重要的資產,原住民族也不斷堅持在艱困環境中復振,卻面臨族中耆老逐漸凋零的情況,因此我們必須要設法讓年輕族人能夠繼續傳承。
共同計畫主持人、雅美(達悟)族人syaman Macinanao謝永泉老師指出,拍手歌會歌詞是文言文,旋律在每個部落都不同,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因為需要聚在一起練唱,還要克服強勁的東北季風,中間每個人都一度想放棄,但經過這段日子的練習,不僅可以完整地唱出歌曲,也帶動部落年輕人的認同,未來會繼續傳唱下去。
眾多參與計畫的團員中,共有13位團員順利完成學習挑戰,其中最年輕的歌者是僅27歲的謝恩期,年紀最大的則是67歲的廖清福。他們從對歌謠完全陌生開始,努力克服古語及音樂上的困難,如今已能與前輩心靈相通,以前輩的創詞,演唱拍手歌會的旋律。3月23日晚上7點在臺師大古蹟禮堂的音樂會,正可以見證「拍手歌會」文化的復振與傳承。(資料來源:民音所/ 編輯:楊詠盛 / 核稿:胡世澤)
時間:中華民國113年3月22日上午10:00
地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薈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62號)
3/23音樂會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購票入場
延伸閱讀》》臺師大與雅美(達悟)族人共同再現「拍手歌會」讓年輕族人唱部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