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國際公民素養評比 臺灣中學生公民認知、性平等5項指標世界第一
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主導的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22,以下簡稱ICCS 2022)將於2023年11月28日中歐時間上午10時發布國際報告和評比結果,我國也同步於臺北時間下午5時舉辦記者會。本計畫旨在評量與比較參與國家13.5歲(相當於我國八年級學生)的公民素養和公民教育現況,除延續前兩屆的調查主軸,本次為回應全球趨勢,更加強調永續發展、移民、政治制度變革與數位科技促進公民參與等議題。
我國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曾參加2009年及2016年的調查研究,本次(2022年)為第三次參與調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劉美慧特聘教授擔任國家計畫主持人,並組成跨校研究團隊,研究成員包含臺師大印永翔教授、陳柏熹教授、林子斌教授、林佳範副教授、葉怡芬副教授、鍾明倫助理教授、清華大學陳淑敏副教授、彰師大張泰銓助理教授。本次雖受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仍有24個國家約8萬2,000位學生參與,更首次加入電腦施測,有四分之三的國家選擇此種模式,施測結果反映我國公民教育成效、學生的民主素養及對全球議題的關注情形。
本調查於2022年4月進行主試,我國共159所國中積極配合參與,各校抽取八年級學生一至兩班,共5,227位學生參加評比,儘管施測期間受疫情影響,我國參與率仍相當高,深獲IEA總部肯定。整體而言,臺灣在疫情期間積極落實線上教學、停課不停學的政策下,學生在此次表現十分亮眼,在公民素養之重點表現與研究發現摘要如下:
一、公民認知排名第一,近九成學生屬於高標
臺灣學生在公民認知測驗上的整體平均得分為583分,高於國際平均值(508分),在參與國家中排名第一,表現優於瑞典、挪威、德國與荷蘭等歐洲國家。相較於前兩次的調查,臺灣學生公民認知表現持續進步,2009年排名第四,2016年排名第二,2022年排名第一。依本調查之五級指標分數來看,62.1%的學生屬於最高標,25.5%屬於高標,代表臺灣有近九成學生的公民認知表現達到高標以上,表現優異。
二、對族群與性別平權、移民人權支持度均居首位,對政府組織信任度高
臺灣學生對於性別與族群平權、移民人權的支持度均居參與國之首,且對行政、立院及司法機關的信任度顯著高於國際平均。相較於2016年的調查結果,臺灣學生對政府及法院的信任度皆有顯著提升。
三、對環境議題感到威脅的程度最高,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度高居首位
臺灣學生認為威脅程度最高的全球議題為環境議題、傳染性疾病與全球金融危機,對環境保護的支持度國際排名第一,預期未來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可能性也明顯高於其他國家。透過本次調查結果了解我國學生關注的全球重要議題,學校教師可透過108課綱中的十九項議題融入領域課程,並善用探究與實作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在地與全球連結觀點,更深入理解各項全球重要議題,使學生具備全球公民意識,並轉化為具體的公民行動。
四、運用媒體了解或參與政治之狀況名列前茅,且依據媒體特性善加利用
在數位時代與新媒體蓬勃發展下,我國學生在選擇多元的現況下,呈現出運用社群媒體關心各種議題的行為。此次調查中,學生「在網路或社群媒體上發表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內容」的行為,在參與國間居第二位,反映出學生善用數位、社群媒體掌握政治及社會時事。
五、參與組織或團體行動的積極性,會因場域不同而產生差異
臺灣學生參與校園內活動的比例與過去調查結果相比有顯著提升,例如「在班級幹部或班聯會選舉中投票」、「成為班級幹部或班聯會代表的候選人」、「參與有關學校運作的決策」皆高於國際平均值,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積極提出自己對公共議題的見解,並在校園中實踐權利與責任;參與校園外的組織或團體行動之比例則低於國際,「曾參加政黨附屬的青少年組織」及「曾參加宗教團體或組織」的比例也不高,此可能與我國社會文化脈絡有關,家長較不支持國中階段的孩子參與政黨相關之團體。建議學校加強運用研究機構、社區、產業、民間組織等資源,或與各界人力資源協力合作,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探究,發展社區學習經驗,以利落實公民知識的實踐和統整。
整體而言,臺灣學生在此次公民素養調查的表現優異,從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公民科強調學習探究與素養導向教學來看,似符合國際公民教育趨勢,期待持續藉由新課綱的推動,提升未來我國學生公民素養教育。(資料來源:臺灣ICCS國家研究中心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