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2023.1121
飛地書店與網絡世代 串連華文讀者交流場域
臺師大通識教育中心11月10日邀請香港《端傳媒》前總編輯、社群平台「Matters Lab」及臺北飛地書店創辦人張潔平,遠端連線參與《誰來喝咖啡》直播節目,和主持人臺師大公領系教授楊智元對談,分享他作為媒體人與經營書店的經歷。
創建社群平臺、從事文字工作及經營書店這三件事看似沒有關聯,但對張潔平而言,這些事的本質都是以內容作為媒介,建立人與人的連結。他透過線上平臺、實體書店,提供交流場域給不同地區的華文使用者。
From “nowhere” to “now here” 在飛地書店從異地感受家鄉
身為中國出生、在香港工作多年,現居臺灣的「異鄉人」,張潔平表示,對於移民或是流動經驗多的人來說,經歷一段「不知道人生落腳點在哪,主動或被迫地進入一個流離的狀態」,是生命中必經的歷程。但在如此狀況下,他意識到不管下一站在哪裡,每一站都是此時此刻,即為「飛地 Nowhere」中Nowhere的涵義,Nowhere其實也可以解讀成「Now Here」,無處可歸,不如此處心安。
張潔平也將飛地書店看作一個社群中心,作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陸生等中文使用者們在臺北的交流場域;臺灣人則能通過飛地書店,接觸到臺灣以外的讀者們。
激化對立的網絡世代下 實體空間的意義
提及開書店帶給他的感悟,張潔平表示:「空間能帶給我們的想像,遠比網路上單一的資訊傳遞要豐富的多。」在書店中,兩群立場相對的人走入同一個場域、靜靜地閱讀,或因為參加同一場讀書會而相談甚歡的場景十分多見。但如今網路被演算法壟斷、充滿爭吵的狀態下,已經很難想像社群或網絡媒體上,可能存在這樣和平對話的空間。而書店作為一個中性空間,有助於重建、修復社會的信任,讓人們重拾純粹的交流互動。(撰文:校園記者華語114王馨靜/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