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跨語世代詩人林亨泰傑出校友辭世 文化部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臺灣重要詩人林亨泰於9月23日辭世,享嵩壽100歲。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10月17日出席告別式,並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林亨泰長子林于竝代表受贈。臺師大吳正己校長、文化部長史哲也到場追思。文化部表示,林亨泰身為臺灣文學史上重要且具代表性的「跨語世代作家」之一,歷經日治時期到戰後創作語言轉換,為臺灣文學的大河史創造珍貴的資產,是後人的重要典範。
文化部指出,現代詩是林亨泰主要的創作文類,從1949年發表第1本詩集到2009年的《生命之詩》,歷經一甲子創作不輟,陸續加入銀鈴會、現代派、臺灣筆會等文學社團,並與文友共同發起成立「笠詩社」,成為《笠》詩刊首任主編。
其文學涵括「現代主義」,連結「鄉土」、「本土」與「臺灣意識」,反映臺灣詩史走向的縮影。曾獲國家文藝獎、臺灣新文學貢獻獎、創世紀三十週年詩獎、磺溪文學獎、榮後臺灣詩獎、臺灣文學家牛津獎及吳三連獎等。對於林亨泰辭世,美國著名漢學家與翻譯家陶忘機(John Balcom)謂其殞落,象徵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
林亨泰校友談現代詩 「跨越的一代別無選擇」
重量級詩人林亨泰傑出校友百歲辭世。他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風景」。其布局嚴謹、結構精妙,詩句精簡卻又優雅、充滿哲理,讀時讓人感受到海濱的防風林重重疊疊、無窮無盡,是現代詩派「圖像詩」的扛鼎代表,在台灣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林亨泰1924年生於彰化,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40級畢業,曾任職彰化高等工業學校,精通日文。他的詩作冷靜內斂,將哲理和想法精準融入詩中所描寫的事物,透過事物體現詩人的內心世界。
1950年代,臺灣詩壇由戰後來到臺灣的紀弦、覃子豪主導。兩人擁有留日經驗,與以日本現代主義文學為養分的林亨泰一同推動詩壇的現代主義/現代詩運動。
林亨泰在獲第八屆國家文藝獎時表示,他們這一代面臨由日本的殖民統治過渡到的二二八事變、四六事件,以及將近四十年的白色恐怖,「這個世代必須生為非跨越不可的所謂『跨越的一代』,那是因為在我們生命的過程中出現了非跨越不可的鴻溝,我們別無選擇,只有將它跨越過去。」對一個詩人來說,這個「跨越」就是從「新詩」跨越到「現代詩」。而活在這樣的一個變動的時代裡,他要將他的詩注入更多的批判力,「這是我對現代詩所賦予的一個重要的課題。」
林亨泰兼具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的雙重身分。他的批判一針見血,詩作卻充滿音樂性,「詩跟音樂性密不可分。」林亨泰受訪時表示,「音樂性就是生活的速度、生活的韻律。」在詩句的錯落之間,靜靜感覺時間的流逝。
林亨泰在彰化的第一個家位在八卦山山腰,夏天一整天都是蟬聲。林亨泰說他習慣在山上的相思林中踱步與沉思,自然的韻律在詩句中生了根。而林亨泰熱愛園藝,總是親自設計庭院,包括花的顏色和位置都非常講究,就像他的詩精小簡練卻布局嚴謹、結構完整。
林亨泰可說是臺灣「雙語教育」的先鋒。他受日本教育長大,第一本詩集以日文寫成,最後卻以精鍊的中文詩作揚名詩壇。晚年中風後卻「轉變頻道」只能用日語寫家族史,再請女兒翻譯成中文。
八十歲之後的林亨泰,從詩人轉成文史工作者。他將收藏了一輩子的四萬本書轉成史料,加上家裡珍藏的老照片和祖先畫像,陸續完成「我們及我們的祖先」、「日本殖民地之下的大正經驗」等家族史,書寫他與父親兩代台灣人的成長經驗。
評論者認為,活過百歲的林亨泰「始於批判」、「走過現代」、「定位本土」。他的創作歷程正是臺灣現代詩史的縮影。(資料來源:文化部、聯合報/編輯:胡世澤/核稿:胡世澤)
【總統府褒揚令全文】
知名作家林亨泰,寬和自謙,通徹叡敏。少歲志切筆硯,以《靈魂的產聲》詩卷付梓,啼聲初試;翌年卒業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遄返故里執教,講貫授業,沾溉啟迪。平居偏擅詩文,兼及文學論述,奮越跨語世代侷限,播撒永續社會關懷;描繪符號詩集系列,蘊含濃郁本土意象,詞約指明,嚴謹內斂;珠璣暗藏,富饒興味。尤以《長的咽喉》、《跨不過的歷史》、《林亨泰詩集》暨《現代詩的基本精神:論真摯性》等作品稱譽。嗣與文友草創「笠詩社」,刻劃生活哲理感悟,闡釋文化融合才思,淳靜宣朗,別開蹊踁。曾獲頒創世紀三十週年詩獎評論獎、臺灣新文學貢獻獎、第八屆國家文藝獎及吳三連獎文學獎等殊榮。綜其生平,盡瘁鄉土文學創作發展,豐厚臺灣現代詩史內涵,大匠運斤,輝耀士林;名績盛業,譽流蓬島。遽聞嵩齡徂謝,悼惜彌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篤念耆彥之至意。
延伸閱讀》第18屆傑出校友 詩人、評論家林亨泰 縱橫詩壇60年的本土鬼才 林亨泰與臺灣歷史脈流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