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3.1017

《橋頂少年》映後座談會 斷橋下的在地青春故事

臺師大通識教育影展於10月11日登場,由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鄭怡庭主任主持,邀請《橋頂少年》導演張不乙以及製片人羅宇廷進行映後座談,向觀眾分享電影與自身成長背景的連結,以及拍攝製作的心路歷程。

電影主要描繪主角魩仔的生命成長故事,因斷橋造成家庭變故,以及面對即將分道揚鑣的朋友,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無常。張不乙導演用隱晦的方式,透露出魩仔要承接家庭責任時,對家人產生抗拒與不理解等情感。而遠景的拍攝手法,則表達導演用自己的角度遠遠的看著故事發生,是綜觀青春時會有的畫面。

電影劇本的創作是在2019年南方澳大橋斷掉前,意料之外的斷裂是電影拍攝最大阻礙,張導演也曾想過找其他漁港取代,但如此便有違拍攝此電影的初衷,他還是想拍自己的家鄉,因此隔年著手改動劇本,才有現在的版本。而拍攝這部電影最關鍵的原因,是懷念過去在南方澳,與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相處、成長的時光和鄉愁,「那座橋對我來說是我成長中一個很大的機遇,有很大的象徵跟意義。」

提到拍攝過程,張導演表示,透過與演員聊天,一起討論、共同創作,得到許多想像外以及自身經驗外的想法,是很大的學習。此外,也希望演員不受限於台詞,而是散發自己獨特魅力,讓角色活出自己的樣貌。

回顧影響自身的作品,張導演提到電影《Stand by me》故事內容與他的成長經歷相似,讓他第一次感受到「原來一部片子,可以跟一個觀眾距離這麼近。」雖然是美國電影,但人們對生命的渴望,與對身邊人的情感連結令他印象深刻,讓「電影能夠跨越國境與文化」這個念頭留存至今。

如同自己受到《Stand by me》影響,張導演希望作品能啟發觀眾,感受到電影與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連結,他認為《橋頂少年》與其他成長類型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詮釋「青春」的觀點,橋突如其來的斷裂,呼應著生命、友情的不可預期性,讓觀眾看見不一樣的漁港故事。

提到未來創作的方向,張導演表示,目前處於轉換期,希望能不帶任何包袱,並重新思考創作內容,不一定要延續這部作品的風格與故事類型。(撰文:校園記者社教 115 紀玟卉/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