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3.1003

ESG科系大爆發!永續人才畢業即就業

遠見雜誌9月份出刊「2024研究所指南」特輯,盤點現在企業缺少的人才,其中一塊相當大的趨勢,就是ESG相關人才。內文提及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力求轉型,今年更名為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重新設計課程模組,成為全國第一間「永續研究所」。臺師大吳正己校長受訪強調,臺師大本身有厚實的教育基礎和學術研究量能,這幾年也積極涉足新興科技和綠色能源領域,強化跨領域的創新和實踐。

什麼是ESG?就是三大面向:環境保護(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與公司治理(Governance)。企業近年開始重視ESG,有兩個原因。其一,就是台灣訂定有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所以金管會要求在2027年前,所有1746家上市櫃公司必須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第二點,就是國際上的貿易,也有了「碳稅」的關卡,許多在國際上有貿易往來的客戶,紛紛都要求相關企業需要達到淨零碳排。

也因此,許多企業開始有ESG相關人才的需求,諸如永續長、永續管理師、碳審計師等相關職位,都會是各家企業爭相需要的人才。

根據人力銀行統計,應國際趨勢和企業所需,ESG永續管理師躋身「2022年十大亮點職務」,考取證照的永續管理師,入行起薪至少5萬元。2022年,綠領工作機會數平均每月6305個,較2017年成長一倍。為回應綠領人才缺口,今年2月甫通過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針對「教育」部分,提出於各級學校推動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培育師資、研發量能與編製教材,培植未來因應氣候變遷的跨領域人才。

永續潮吹進校園,頂大陸續開設研究學程

觀察目前臺灣大專學院校的作法,全臺至今已有51所學校簽署大學永續發展合作備忘錄及倡議書、定期發布大學永續報告書,不過,大多是在理工學院、商管學院下,開設永續淨零或永續金融等課程,少數學校成立研究學程或研發中心。其中,歷史悠久的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力求轉型,也在今年正式更名為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重新設計課程模組,成為全國第一間「永續研究所」。

臺灣以科技半導體、出口導向製造業為大宗,隨著企業對永續、綠領人才的需求大增,國內高等教育、研究量能也擴大打擊面、補足人才缺口。不過,ESG人才需要具備哪些專業能力?目前,永續、ESG相關職務偏好具有環境工程、資訊工程、材料等理工背景,文組學生有機會成為綠金人才嗎?

對此,臺師大吳正己校長反倒認為,高等教育正快速變化中,如何在教育價值和永續中取得平衡,是大學在「治理」上的首要挑戰。「如果一間學校要成長,就得面對、克服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ESG其實就變成我們的優勢。」吳正己表示,SDGs、ESG概念崛起,使他重新思考學校整體的永續發展、課程規劃和師資聘用,以及是否能符合學生和企業需求,降低學用落差並接軌國際。

臺師大身為臺灣基礎教育與師資培育的典範重鎮,對臺灣教育貢獻良多。吳正己強調,教育的影響涵蓋社會科學和人文等多方面,在全球趨勢下,包容性及多元性成為辦學的重要元素。臺師大本身有厚實的教育基礎和學術研究量能,這幾年也積極涉足新興科技和綠色能源領域,強化跨領域的創新和實踐。

回歸教育本質,大學存在的本質在於提供學生多元的未來趨勢,引導其適性發展。吳正己認為,護國神山臺積電能躍上國際舞臺,用人選才上,有很大比例是臺灣培育的在地人才,這意味著臺灣高等教育量能充足,同時,他也強調辦學需增加國際競爭力,才能永續發展。(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