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全球虛擬教室課程獎勵申請開始 資工系王超老師傳授開課經驗
為打造國際化學習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開設全球虛擬教室課程,鼓勵臺師大教師與海外姊妹校教師遠距合作教學,並祭出獎勵機制。臺師大資訊工程學系王超助理教授今年與九州大學木實新一教授合開「智慧城市中的資料科學與通訊」,為臺師大第一門獲獎勵之課程,帶領臺日學生探討資料科學如何應用於「智慧城市數位治理」,解決城市交通與空氣品質監控等問題。
「智慧城市中的資料科學與通訊」課程,由擁有資料通訊背景、近年來研究智慧城市的王超老師,與鑽研資料科學,來自九州大學的木實新一教授合開,8月21日至25日採同步遠距教學,為1學分、連續五天共16小時的密集課程。
「決定開課時,壓力有點大。」王超老師笑著說道,自己少有機會與日本人互動,也不熟悉九州大學,但實際接洽後發現,九州大學曾多次跨國合作開課,向王超老師提出i-COIL (Issue-based Collaboration Online International Learning)理念,期望這堂課不只教學生技術知識,也讓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技術,解決複雜社會議題,這讓王超老師忘卻緊張,開始期待課程的開始。
因應i-COIL,選修課程的14名臺師大學生,以及20位九州大學學生被打散分在七組,每組學生必須在課程尾聲時提出專案發表,闡述他們想解決的社會議題,並解釋如何運用課程所學來達成目標。
資工系大三的王關平是修課學生,小組討論的主題是「智慧十字路口」,因尖峰時段的十字路口事故率高;離峰時段又會發生即使沒車,也得等待漫長紅燈的狀況,他們想用路口即時監測系統,根據車潮給予用路人警示,並動態調整紅綠燈秒數,也以新竹市香山區的資料為例,證明專案的可行性。
王關平同學接著分享遠距溝通的經驗,坦言一開始大家都很害羞、不敢發言,他試著鼓勵大家「任何想法都是好想法」,打造友善接納的氛圍,最終打破藩籬,順利完成專題。
他也提到,王超老師的課程提供詳盡的文字資料,木實新一老師則擅長利用圖像解釋理論,風格不同,內容卻一樣精實,能在一堂課內一窺兩國教授不同的授課風格,也認識日本同學,是很寶貴的經驗,結束課程後,便產生去九州旅遊的想法。
擔任課程助教、資工系碩士班的何忠憲也表示,以往「智慧城市」多聚焦在交通及空氣品質的監測,但有日本學生想到日本有許多獨自通勤的兒童,便提出可以在兒童身上攜帶裝置,觀察學生走向,機動式調整導護老師的配置,「我沒想過可以應用在兒童安全上,他們的創意打破我思考的框架。」
關於兩國學生的合作狀況,王超老師觀察到,語言跟文化差異的確增加溝通的困難,但專題發表時,學生不會把某個組員推出來獨自負責報告,而是全組同學一起參與,跨文化的學習具挑戰性,但課堂中看到學生合作融洽、努力交換彼此意見的模樣,讓王超老師覺得很欣慰。
回想課程,王超老師的專長是資料的蒐集與傳遞,這次開課兼聽課,聽木實新一老師講述資料科學,知道了蒐集來的龐大資料,如何透過分析與篩選,變成能夠促進人類生活福祉的資訊,是一筆意外且驚喜的收穫。
對於日後有意開設全球虛擬教室課程的教師,王超老師表示,與合作開課的老師一起溝通目標和備課很重要,他也分享學生的回饋,太密集的課程會來不及吸收知識,中間有間隔比較好,英語授課的課程,建議可以設定語言門檻,語言掌握度高,能在緊湊的課程中理解更多、交流更深。(撰文:幼家科學112黃沛晴 /編輯:張適 /編輯:胡世澤、鄧麗君)
★全球虛擬教室課程獎勵申請
★Global Virtual Classroom (GVC) Course Incentives for Faculty Mem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