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隱身於臺師大的日式宿舍 一窺文學大師梁實秋故居
走進梁實秋的家,處處都散發著一股典雅的氣息。
「梁實秋故居」為一座隱身於師大附近的歷史建築,1933年在臺灣總督府的營建下於古亭町204番地嶄露風采,最初是臺北高等學校英語教授富田義介的家,臺北高等學校即為現在的臺灣師範大學,此建築也為該校所有。戰後經歷了許多轉變,改為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的教職員宿舍,陸續有張儒林、甯杼等人居住。然而,它現在最為人知曉的經歷,在於迎來了一位傳奇的文學巨匠——梁實秋先生。
梁實秋故居歷史
1949年,當時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校長劉真邀請梁實秋先生擔任英語系專任教師兼任系主任,並後來成為文學院院長。這座房子成為了梁實秋來臺一生中許多居住的住所之一,也是來臺後他安身立命的第一個職務宿舍,他於1952年入住本宅,1959年1月即搬離,時間雖短,卻承載著深刻的歷史價值與意義。
在2004年時,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它為歷史建築。然而,歲月侵蝕,屋瓦倒塌、牆壁破損,臺師大在2005年進行調查研究,而後於2010年至2011年期間,聘請專業文物修復師來修復,力求保持故居的原始風貌。
梁實秋的故事
梁實秋生於1903年,卒於1987年。這位多才多藝的文學巨匠,身兼散文家、翻譯家、評論家、學者和教育家,其熱愛傳統文化的心靈深處,深深影響了他的人生哲學和文學創作。直至八十多歲仍不輟筆,著作等身,文風機智廣博,妙語如珠,能輕盈地描繪少年時的感懷,又能深入探討古今之道,彷彿他的筆觸能觸及每個讀者的心靈深處。
《雅舍小品》、《文學的紀律》、《罵人的藝術》、《讀徐志摩》等代表作品,更顯現其為臺灣文壇的耀眼明華,而他的翻譯工作更是他生涯中重要的事業,翻譯莎士比亞的全集和《潘彼得》,並著有《英國文學史》等巨著,充分展現他對文學的熱愛與深厚造詣。
而梁實秋先生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的服務,也成就了當地教育的輝煌。他建立了英語教學中心和國語教學中心,並創設了臺灣第一所國文和英語研究所,他的教育理念引領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讓師生情誼濃厚,感激不盡。
梁實秋故居的建築特色
梁實秋故居是一座承載著歲月故事的30坪建築,呈現典型的中央走廊型住宅風格。走入其中,瞬間穿梭回充滿經典和洋折衷建築設計的時代。故居的獨特之處在於兼具洋式的接待空間和日本傳統和式的內部空間。
踏進門前,迎來的是雅致的「玄關」,作為住宅的主要進出口,由於這裡是脫換鞋的地方,在左右側皆設有下駄箱,細心的設計可收納著每雙鞋履。建物戰後1951年則由國民政府接管,並交由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管理,即由梁實秋所居。時至今日,依然可見著師範學院宿舍編號的烙印,留下濃濃的歷史痕跡。
應接室
走進應接室,感受到近代西方文化與日本傳統的融合。這是受到西方新式格局後衍生的空間,設有會客桌椅,與傳統日式建築不同的是,地板並非榻榻米,而是木地板,展現了獨特的設計風格。
玄關
在玄關上方,高懸著「御幣串」,而在棟木下方的二重梁上,則是「御幣柱」,兩者都象徵著這座房屋營建的重要儀式「上棟式」。這是一個祈福的儀典,藉由祭拜房屋的守護神及工匠之神,祈求這新宅不受災禍侵擾,將福氣永遠傳承。
茶之間
走進了茶之間,這裡是住家用餐的地方,緊鄰著溫暖的炊事場(廚房),方便茶水和美味飯菜的配送,這裡是家人共聚的場所,也是情感交流的重要空間之一。
座敷
座敷的設計充滿著傳統的雅致,依序設有附書院、床之間、床柱和床脇。床之間是展示家族身分和品味的重要空間,這裡陳列著珍貴的藝術品和精選的書籍,彰顯著主人的文化修養。
床柱是裝飾的精巧之作,常使用奇木等材料,賦予了整個空間獨特的藝術氛圍。床脇則有兩段式的棚架,被稱為違棚,供放置茶具、書籍和藝術品之用。上方的天袋和下方的地袋則提供了寶貴的儲藏空間,將生活的點滴妥善安置其中。
外廊與廣緣
這傳統日式房屋的外廊部分,連接著室內和庭園,開窗處為大面積,讓自然光線和美景盡情灑落室內。而外側的雨戶則負責擋雨防颱的重任,無雨時則可以收納進座側的戶袋內。
臥室
臥室是這個和風家居的另一處寧靜之所,6疊大小榻榻米佈置,還有押入作為壁櫥之空間,可供貯藏、收納寢具等家用雜物,顯得舒適自然。梁實秋先生的書房也是這裡的主題之一,讓我們彷彿能感受到這位文學巨匠的靈感泉湧。
炊事場
走進炊事場,這是溫馨的廚房空間,與浴室相鄰。小門通常被稱為「勝手口」或「内玄關」,是家人進出的另一道門,默默見證著家庭生活的溫暖和時光的流轉。
梁實秋故居歷史悠久,與師大淵源關係密切,這裡彙集了數百年的智慧和情感。走在這片空間中,彷彿時光倒流,讓人感受到文化的厚重與生命的薰陶。讓我們一同穿梭於這個歷史的迷宮,聆聽著每一個故事,感受著這份珍貴的傳承。在這裡,歷史與現實交織,梁實秋的精神與文學在此綻放。(資料來源:TaipeiWalker 原始超連結 / 文字:步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