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3.0527

畢典》劉國松獲頒臺師大名譽博士 勉畢業生在五彩繽紛世界起步奔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5月27日舉行111學年度畢業典禮,吳正己校長頒授藝術學名譽博士學位予「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講座教授,劉國松教授期許畢業生勇敢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上起步奔跑,以自己視野觀看這個世界,以不同方法來表達自己思想。他以自身經歷為題分享,以下為演說逐字稿:

感謝母校的栽培,及授予我名譽博士榮耀。

1949年,我跟隨遺族學校輾轉來台,進入師大附中讀書。高二時,我以同等學歷考取了師範學院藝術系,也就是今天的師大美術系。我的命運因此改變。

在師大的四年中,要感謝的人很多,我要特別感念其中三位老師。首先感謝朱德群老師,他是我一生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當年他贈與我的油畫箱,激勵我認真創作;感謝廖繼春老師,收留大四被趕出宿舍的我,並鼓勵我和同學們成立「五月畫會」,發起了現代藝術運動;更要感謝虞君質老師的一句:「一切的藝術來自生活」,讓我思考藝術的本質問題,對後來的創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心中,還有幾位不能遺忘的恩人,雖已不在人世,我仍然想借此次機會,向他們致上最高的感恩之意。

當年戒嚴時期,現代藝術運動一度被捲入高敏感的政治事件中,後來卻不了了之;當時的我實在感到不解。三十幾年後,才知道是因為張隆延教授從中斡旋,為我們解釋與擔保。從此,臺灣的現代藝術運動走入了康莊大道。

再來我要向余光中兄和李鑄晉教授致意。李鑄晉教授是美國的美術史教授,光中兄介紹我們認識。我的藝術因為他的推薦而被國際藝壇所認識。他們一直都是我藝術強力的支持者。

我於1971年赴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執教,後任系主任。1992年退休後,朋友們留我在香港,家人要我去美國,但我還是堅持回臺灣定居與教學,2010年,我受邀回母校師大任講座教授。作為流浪四方的「一個東西南北人」,臺灣終究是我這一生住得最久、感情最為深厚的地方,是我的第二故鄉。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重申這一生的理想。我對水墨畫現代化的教學,推廣與創作,迄今已經超過一甲子。我常提醒我的學生,人類的文明史,是由兩類人創造出來的,物質文明,是科學家創造的;精神文明,是藝術家創造的。繪畫是一條非常艱苦的路,需要不斷的努力,堅強的毅力,超群的思想,獨到的眼光,偉大的抱負和過人的才智,任何一個成功的藝術家,沒有不具備這些條件的。

這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眼看各位年輕人將勇敢地在這五彩繽紛的世界上起步奔跑,以自己的視野觀看這個世界,以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你們的起步是前途無量的。我在欣喜之餘,也願給各位致上最誠摯的祝福。(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5羅卉昀、藝術學院 / 攝影:公事中心張適 /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劉建成院長宣讀「頒授劉國松教授名譽藝術學博士學位表彰辭」

劉國松教授,1932年4月26日生於安徽,祖籍山東青州。1949年來台定居,1951年考入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藝術系,並以第一名畢業。

劉國松教授1956年創立五月畫會,積極推動現代水墨運動,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60年代起,從中西合璧重回紙墨世界,提倡「中國畫的現代化」運動,開發各種拓墨技法,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創建了本土的抽象水墨畫,其鮮明的藝術主張對東方畫系的水墨藝術影響深遠。

1963年期間進行「大筆觸」創作,創造獨特的「抽筋剝皮皴」技法,並漸漸走入國際,至歐美訪問及客座。1969年受美國「阿波羅 8 號」太空船之地球照片影響,開始創作「太空畫系列」,首幅〈地球何許?〉獲美國國際美展繪畫首獎,隨後作品受國際肯定及典藏。

劉國松教授在國內外亦榮獲許多最高榮譽的獎項,如國家文藝獎、行政院文化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華藝文終身成就獎」、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為首位華人畫家獲此殊榮,其藝術成就馳名國際,廣受肯定與尊崇,亦為本校傑出校友,堪為師大人之表率。

劉國松教授的事蹟符合本校「學位授予法」第14條規定:「在學術或專業上有特殊成就或貢獻,有益人類福祉者。」本校爰依該法第15條規定,組織名譽博士學位審查委員會,審議通過頒贈劉國松教授本校名譽藝術學博士學位,表彰其對藝術與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

劉國松簡歷

劉國松(1932年4月26日-),臺灣畫家,被譽為現代水墨畫之父。14歲在武昌開始學習傳統國畫,20歲改習西畫。1949年定居臺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美國愛荷華大學與威斯康辛州立大學客座教授、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多所重點大學與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講座教授。2002榮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

早年生活

1932年4月26日生於安徽蚌埠,祖籍山東青州。1938年父親於抗日戰爭中陣亡。與母親流亡於湖北、陝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
1945年,進入中華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在前往學校的路途會經過一條名為胭脂路的街道,街道上有兩間裱畫店,在於對畫作的欣賞之下結識了其中一位老闆並且開始接觸基本繪畫方法,從此真正開啟了美術學習之路。
1949年隻身隨遺族學校到臺灣,就讀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大學入學考試的志願欄中全部填入藝術系,並於1951年如願進入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

美術現代化推動

1951年於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並以第一名畢業。1956年在廖繼春老師的鼓勵下,與同學共同成立「五月畫會」,並在隔年舉辦首屆「五月畫展」。五月畫會以大膽的畫風、主張自由的繪畫題材、概念、繪畫方式等成為台灣現代繪畫的前衛團體,鼓吹全盤西化,並發起現代藝術運動。
1958年開始大量撰寫藝術理論文章,鼓吹現代藝術。1960年,發表〈繪畫的峽谷-從15屆全省美展國畫部說起〉一文,思想轉為中西合壁,追求「抽象的表現」也就是「東西繪畫合流的焦點」。
1961年受聘至中原大學建築系擔任講師,並受建築界材料理論影響,放棄油彩與畫布,重回紙墨世界,宣導「中國畫現代化」運動,並開發各種拓墨技法。深感一味追隨模仿西洋現代藝術思潮與流行畫風之不當,更對發展與宣揚民族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開始宣導「中國畫的現代化」,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的鮮明主張。
1963年期間進行「大筆觸」創作,並且發明粗筋棉紙-劉國松紙,藉此創造出獨特的「抽筋剝皮皴」技法。作品《雲深不知處》,為香港藝術館收藏,是作品首次為美術館收藏。1965年首次個展於臺灣藝術館舉辦。

走出國際

1966至1967年期間,應邀至美國進行兩年的巡迴展,並在李鑄晉的推薦下受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贊助,在美國進行為期一年的旅美訪問,作品受到肯定,並轉至歐洲旅行。
1969年受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之影響,開始創作《太空畫系列》,首幅《地球何許?》獲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
197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首創「現代水墨畫課程」。任教期間推廣「先求異,再求好」的創作理念,鼓勵學生尋求自我風格。
1973年開始全力探索水拓畫技法。1974年發表〈談繪畫的技巧〉一文,提出「革中鋒的命、格筆的命」之理論,引發大規模的討論。1975年法國出版的《抽象藝術》一書,收錄其作品《地球何許?》。
1980年應愛荷華州、伊利諾州藝術評議會之邀,任訪問藝術家1年。

在臺定居

1992年10月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返臺中定居。
1999年應邀赴巴黎製作《畫中有詩》版畫集。余光中特別為劉國松的畫創作六首詩一併印出,同時出版詩情畫意集。
2008年獲臺灣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2010年獲聘為臺師大美術講座教授,期間積極參與主辦水墨大展,對推助美術系與國際間之交流有相當大的貢獻,並提升學生現代水墨畫之知能,為臺師大水墨創新發展有更寬廣視野。
2011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頒發「中華藝文終生成就獎」。
2011年6月響應「百年捐百畫,建設新師大」,捐贈《鏡海秋波》、《雲繞羅兹峰》兩幅畫作給母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期盼協助臺灣現代美術發展最重要的推手。
2016年獲頒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是首位華人畫家獲此殊榮。
2017年獲頒第三十六屆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獎。
2019年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奔‧月—劉國松》跨年大展。
2020年瑞士裡特貝爾格博物館舉行「嚮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 展覽,展出典藏畫作《雪山》,並作為畫冊封面。
2021年授權本校委由佳士得拍賣《鏡海秋波》、《雲繞羅兹峰》兩幅捐贈畫,為母校臺師大達成募款行動,推動大學美術館建置和永續營運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