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3.0426

ChatGPT與教育轉型講座 分享AI工具生活應用

「ChatGPT會取代人類嗎?」臺師大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4月25日舉辦資訊科技跨域講座,邀請卓騰語言科技創辦人王文傑總經理演講「ChatGPT:用理性撥開面對新工具的迷霧和恐懼」,向學生分享AI工具生活應用,以及人類面對新科技時,如何理性戰勝對它的恐懼。

「確保畢業學生能分辨,有人在胡說八道。」王文傑引用哈佛大學校長Drew Gilpin Faust在2017的演說,探討ChatGPT 出現後教育方式的轉型。ChatGPT出現前,許多教學著重於背誦內容。但現在AI廣泛運用,學生要培養資訊識讀能力,才不容易被AI大數據自動生成的資訊誤導。

他指出,ChatGPT 語言生成模型原理是「文字接龍」,句子生成是依照某字句「可能的接法」往下寫,而非取自「正確無偏差的事實」。王文傑強調,「ChatGPT 是你的助手,不是你的『對手』。」助手做過的事,主管是要檢查品質的。

談論到ChatGPT「文字流暢但不可靠」的特性,他表示,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最適合它做,例如擬定讀書計畫、輸入現有素材來列舉報告大綱等。相反的,有標準答案的事情,要檢查 ChatGPT 的步驟和結果。因為它「有知識」而不是真的「會思考」。

講座中,王文傑也剖析人類對ChatGPT的恐懼心理。現代人擔憂AI是否擁有意識,是出自於基因中「對不熟悉事物」的防衛機制。

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存活,會將不熟悉事物視為危險,「先逃命是最實際的保命法則」。王文傑點出大眾恐懼的心理運作模式,以及如何重新啟動自己的「理性功能」,重新檢視ChatGPT對生活的實質影響。

「ChatGPT 沒有取代人類,強大的人工智慧或 AGI 也還沒真的出現。但絕大部份人類的知識是淺薄,且領域有限的,因此看不到它的邊界。」王文傑說,許多AI的聳動資訊,是在「販賣恐懼」,目的是吸引點閱與觀看。大眾要有能力識讀,這些內容背後是不是隱含著「廣告目的」或「思想操作」。(撰文:校園記者表藝112許雅淳 ∕ 編輯: 張適∕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