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願意嘗試就會改變 國家語言授課經驗分享
臺師大從110學年度第2學期起,正式施行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授課獎勵實施要點,專任教師以臺語、客語、臺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臺灣手語等國家語言授課並通過申請,可獲得50%的鐘點費獎勵,新開設課程也可另外申請教材補助。
臺師大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於3月17日舉辦國家語言授課經驗分享會,邀請臺文系劉承賢副教授、呂美親助理教授,以及企管系黃浩霆助理教授,線上分享過去開課規劃及授課經驗,鼓勵各系所教師開授國家語言課程,促進國家語言發展。
臺文系許慧如主任表示,平時和校內許多老師互動後發現,有些老師支持此獎勵辦法,但擔心自己的國家語言能力不足以授課。許慧如主任分享自身的經驗,她將這樣的情形和騎腳踏車類比,我們小時候會騎車,長大後即使久未騎車,只要開始騎車就能逐漸喚回肌肉記憶、順利上路。而且本要點已考量國家語言傳承的重要性,因此在開課與授課要求上,也已保留許多彈性。
企管系黃浩霆:教學技術才是師生互動關鍵
企業管理學系黃浩霆助理教授來自香港,迄今已開過兩門全臺語授課課程,這學期開設「基礎商業資料視覺化與溝通」。黃教授建議教師應勇於嘗試不同教學方式,他強調,教師的語言程度堪用於課堂口語即可,教學技術才是師生互動的關鍵。若課程中遇到專有名詞尚無正式翻譯,可先用英語、華語等語言解釋,不必被語言限制專業知識的傳授,遊戲化教學法也能保持學生學習語言的熱忱。
臺文系劉承賢:本土語言能廣泛快速創造雙語環境
「我們可以阻止臺灣不斷走向單語社會。」劉承賢老師以論文作為根據,提出雙語人的社會優勢,包含解決衝突,決策能力上發展得早、能力較優,且身體退化速度較慢,出現癡呆症年紀比單語人晚四年等。他強調,根據學者Ellen Bialystok於2009年研究,這些效益須以該語言經常使用,具有高流利度為前提;再者,本土語言能廣泛快速創造雙語環境。
對於本土語言能否適用專業課題,劉老師以19世紀使用臺文出版的醫學、數學及地理等專書為證,輔以香港使用廣東話教學案例,說明臺文也能達到相近成效。
臺語天文學廣受學生歡迎 蔡安理獲頒推廣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
地球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蔡安理老師,為建置臺語學術詞彙庫,每天翻譯一篇NASA網站文章,也在臺師大開設「臺語天文學」課程,本課程很受學生歡迎。蔡教授用行動證明語言只要正常使用,各種語言都是平等的,她的努力獲得教育部頒發「推廣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臺師大努力建構多語言環境,也希望師生珍惜,並善加運用多語言、多文化的學習環境。
上學期曾修習「臺語天文學」的光電系114級林柔穎同學表示,自己對天文很有興趣,同時也想加強臺語能力,她說:「如果教授用臺語授課,會增加我選課的意願,因為可以同時精進兩種能力,臺語和那門課程的專業。」
外校生來修習臺語授課課程 國家語言授課風氣正萌芽
本校臺語授課課程也吸引外校學生來修課,例如修習臺文系開設「語音記錄與田野調查」的政大語言學研究所廖翊翔同學提及,雖然自己從2019年開始關注臺語復振議題,也會講臺語,但在課堂上用臺語進行學術討論是初體驗。
他認為,重視國家語言授課的風氣正在萌芽,師生都應該勇於嘗試。他也建議使用國家語言授課的課程,可以在課程結束後舉行成果發表,推廣相關理念和記錄課堂活動。
若臺語能力落差較大 呂美親鼓勵學生自組讀書會
呂美親老師也分享,她在碩博班開設的〈臺語小說專題研究〉課程,善用Moodle討論區,讓同學寫小說導讀,當有些同學使用臺文寫作,其他同學就會進而效仿。「有位國北教大學生原本不敢講臺語,受到同學影響,他在期末的口頭報告全程使用臺語。」談到這位學生,呂老師露出感動的表情。
面對同學間臺語能力落差較大的情況,呂美親老師鼓勵學生自組讀書會,成效相當良好。
鼓勵老師跨越心理障礙 為延續本土語言盡心力
「大多數人的臺語能力其實只是沉睡中,並非死亡。」劉承賢老師認為,使用國家語言授課的目的,並不是讓學生成為臺文達人,而是要養成習慣,讓學生能在生活中自然切換使用。
「EMI不是英語課,TMI也不是臺語課;是用臺文教書,而不是教臺文。」呂美親、劉承賢、黃浩霆三位老師鼓勵學校老師,跨越心理障礙,試著用臺文上課,一起為延續本土語言盡一份心力。(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5馮毓芳、台文111級祝嘉敏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