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英語授課的想像與真實
【本篇報導由英語學系 羅美蘭副教授研究團隊提供】
既有文獻指出學生認為修習英語授課(EMI)可提升語文能力,本研究特以英語前、後測來探討前揭自評式想像的真實性,對象為中文授課學系的大學生,是否因一學期EMI課程而改善閱讀能力。個案EMI課程以傳遞專業知識為主,搭配學科主題相關的專業英文(ESP)文本閱讀作業及小考,並由學科教師及英語教師設計客製化ESP試題。研究結果發現,前、後測的ESP閱讀成績無顯著差異。參酌外部資料可知,臺灣學生於高中階段達到英文閱讀能力巔峰,大學時期則呈現衰退,顯示EMI應有助於維持、而非短期提升大學生的閱讀能力。本研究以實例說明「想像」若付諸持續的「行動」,英語進步終將成為「真實」。
EMI蓬勃發展之際,仍面臨各方疑慮,許多研究指出EMI教師與修課學生均存有矛盾情結,部分學生缺乏英語自信與先備知識,並將學習成效不彰歸咎於自身或教師的英語能力,且對於課程內容理解感到困難;部分教師則因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程度低落而十分無奈,憂心課程內容因EMI而縮減。既有研究多透過師生訪談或問卷來探討EMI成效,反映主觀的「想像」認知;本研究嘗試以測驗成績呈現客觀的「真實」表現,並探討「想像」與「真實」雙重效應對英語授課的教學啟發。
本研究採用客製化ESP閱讀測驗卷,由英語教學學者參考授課教師提供的學科英文文本,設計A、B兩份各25題的試卷,難易度約在全民英檢GEPT中級至中高級,初版經過兩輪的前導測試,最後完成兩份難易度相近的定稿版閱讀試卷,以A卷對個案課程學生進行前測、B卷供後測使用,依據前、後測的成績差異,檢視學生的閱讀能力變化,分析工具為SPSS,兩次測驗的成績先以敘述統計說明中央趨勢與分散度,再以相依樣本配對t檢定分析學生的ESP閱讀成績是否顯著進步。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的整體測驗表現類似,前測平均答對16題、後測答對15題,在統計誤差範圍內,未達顯著差異,亦即經過一學期的EMI修課、ESP閱讀增能活動,並採用客製化測驗卷,學生的ESP閱讀能力無明顯變化。另外,學生的閱讀程度差異頗大,最高者可答對22~23題,最低者僅答對7~8題。前測與後測的相關性高,亦即學生於兩次測驗具有一致性,大致為高者恆高、低者恆低的狀況。
總結來說,英語閱讀測驗成績不易由一學期EMI修課而顯著提升,建議未來可延長後測實施時點,進行長期追蹤。本研究的教學啟示為:每門EMI課程或多或少都是語言學習的奠基與深耕過程,毋須太在意語言能力改善是否有速效。在專業知識傳授的主軸下,EMI教師可適量納入生活化的學科英語閱讀教材,與課程內容相輔相成,並透過教學活動設計及基本的教學輔助策略,讓學生具備自主增能的技巧,假以時日終能有學科及語言兼得的綜效。
原文出處:
鍾智林、羅美蘭(2021)。英語授課的想像與真實:從大學生閱讀能力觀之。課程與教學,24(4),63-76。https://doi.org/10.6384/CIQ.202110_24(4).0003
本文出處:研究發展處研究亮點
原始連結:https://rh.acad.ntnu.edu.tw/tw/article/content/191
鍾智林 副教授 | 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淡江大學運輸管理學系副教授,具有多年的英語授課(EMI)經驗,並且持續透過教學實踐研究來優化專業課程內容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羅美蘭 副教授 | 英語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副教授,其研究興趣為英語閱讀教學、教師專業成長、雙語教育、英語授課(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