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2.0913

旅德音樂系友張宇安10/2將於波昂指揮歐樂思紀念音樂會 精選臺灣當代創作

今(2022)年適逢臺灣民歌採集運動55週年,臺師大音樂系友、旅德青年指揮家張宇安將於10月2日(星期日)偕同來自臺灣、日本和韓國的11名旅歐音樂家,在德國波昂(Bonn)貝多芬故居(Beethoven-Haus)獻演「東亞之聲」室內音樂會,紀念歐樂思先生對於臺灣音樂人才培育與檔案保存的卓著貢獻。

基於對東方文化的喜愛,瑞士籍神父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 1933-2021)於1965年在波昂號召創辦了「華歐學社」(後更名為東亞研究院, Ostasien-Institut),為推動東西文化交流不遺餘力,並對臺灣正式起於1967年的民歌採集運動助益斐然—不僅為史惟亮、許常惠等臺灣音樂文化先驅提供了實質支持,其妥善保存的文史影音和書信資料,更成為日後文資考據的重要線索與證明。

當留置臺灣的采風紀錄相繼佚失或受損,歐樂思先生卻在地球另一端悉心保存這批珍貴的文化資產長達半個世紀,並在晚年積極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及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合作,完成整批錄音帶的數位化工作,進而讓當年豐盛的採集成果有了傳承與活化的可能。2015年,歐樂思獲選為第19屆臺法文化獎得主,由我國文化部及法國法蘭西學院共同授獎。

在駐德國臺北代表處的奔走發起以及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之下,東亞研究院委聘指揮家張宇安擔任「東亞之聲」音樂會的策劃人暨指揮,讓挺過50年歲月的民歌採集素材以重生之姿再現波昂,內容包括由素材衍生的首演作品、古典風格曲目和新式語彙的當代創作,羅織一套包容了東西方聲響、樂器和風格的跨文化音樂節目,再佐以多媒體短片播映,將臺灣獨特文化資產的歷史行跡和現代面貌,呈現於歐洲聽眾面前,藉此延續且深化臺德之間文化交流的精神與情誼,進而奠定臺灣作為東亞之聲與西方國家的關鍵性對話窗口,提升臺灣的國際形象與文化影響力。

音樂會將於10月2日晚間七點(中歐時區)正式演出,除了臺灣音樂巨擘蕭泰然的作品之外,也將演繹陳士惠、李志純、陳立立、黃苓瑄、以及臺師大音樂系趙菁文副教授等一時之選的當代創作,並邀請到德國現代室內樂團(Ensemble Modern)的中提琴首席Megumi Kasakawa領銜演出。

Klänge aus Ostasien(東亞之聲)臺北發布會於9月6日下午在臺師大順利舉行。除了為即將在10月2日於德國波昂獻演的室內音樂會暖身,演出曲目片段讓見證過時光流轉的文化遺產,以嶄新的面貌和語彙,率先於故鄉土壤再響,同時也為紀念臺灣永遠的友人–歐樂思(Alois Osterwalder, 1933-2021)。

發布會由臺師大音樂學院廖嘉弘院長與文化部交流司陳炳杰先生簡短致詞拉開序幕;之後播放由民音所多媒體組畢業生黃思婷拍攝紀錄片《來自遠方的禮物》片段,表達對歐神父的思念,也銘記他對大家的深深期許:無論遇到什麼挫折,堅持對的事,支持對的人,一直往前走,終會達到目標。

在師大音樂系與民音所師生支援下,發布會上演出波昂音樂會的部分曲目:作曲家陳立立的《別離蔓生》取材自歐神父捐贈盤帶中的賽夏族錄音,透過帶有微分音與轉音的平行複音特色,揉合素材音樂的線條,如同藤蔓般蔓延,擴散,有如別離後的思念;趙菁文為中提琴與室內樂團的作品《暗光》,透過11個音高衍生的五聲音階音堆,在聲響中不斷轉換堆疊,中提琴獨奏旋律綿延全曲流動,以連結室內樂團的聲響墨點;而黃苓瑄《蝕刻》則呈現了1960年代歷史錄音與當代藝術創作的撞擊,嘗試將磁帶的物理現象轉換為音樂的聲音表現和視覺呈現中。

三位作曲家的親身解說、音樂會策劃人暨指揮張宇安與演奏者的精湛演繹,讓發布會畫下精彩句點。會後,數典中心也為校內外師生們另行舉辦工作坊,完整演出三首作品並開放觀摩。

【波昂音樂會】
時間:10月2日(日)19:00(中歐時區)
地點:貝多芬故居室內樂廳(Beethoven-Haus Kammermusiksaal)

音樂會節目與相關資訊請參照:https://events.ostasien-institut.com/

作曲家:李志純、陳士惠、陳立立、黃苓瑄、趙菁文、蕭泰然(按筆畫排序)

演奏家:王蓂、吳凡棋、李敏慈、邱奕興、張文騰、張宇安、張嘉玲、鄧永平、Megumi Kasakawa、Yezu Woo、Soyeon Park、Tomoki Park(按筆畫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