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2.0606

百年校慶國際名人人文講堂 王德威院士談「華語語系邊地文學」教學實踐

「國際名人人文講堂」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22百年校慶的重要活動,文學院特邀中央研究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王德威院士於5月19日以「華語語系邊地文學:『遭遇』與『糾纏』」為題,分享豐富的研究教學實踐成果。本次的人文盛會,在文學院陳秋蘭院長的致詞下揭開序幕,並由須文蔚副院長擔任主持人,帶領與會來賓和王德威院士進行交流。

王德威院士現任於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為國際漢學權威學者,在至多領域貢獻卓著,除了持續拓展當代文學研究的新思路,也積極將臺灣納入當代華文文學與文化的思考裡,打造華語語系文學的全新版圖,並提升國際漢學界對臺灣文學的關注。

「我們不同的語言、文化與文明,是在一個不斷地相互接觸、遭遇與糾纏的過程裡,呈現不同的面貌。」王德威院士認為「邊地研究」的概念,可擴大目前對於「華語語系文學研究」之定義,以往太強調「邊地」約定俗成的想像,認為是遙遠的、遠方的、邊疆的觀念,若能突破這類觀點,從「邊」字去理解,那「邊地」就會是一種擦邊的、近在咫尺的心理想像,同時也可以成為政治地理與文學地理的操作。

透過中國三千多年來不同朝代的版圖劃分,王德威院士展示邊地「變動不居」的特性,並連結當代生活經驗,他以上海作為重要的國際商貿中心為例,說明這個曾經承諾著無限可能的地方,如今卻已歷經長達兩個月的封控狀態,隱隱在大家心中成一塊「邊地」;他也提到,「烏克蘭」在斯拉夫語系的原意為「frontier region」,其實正是邊疆的意思,是相對於以往大俄羅斯帝國所形成的「邊地」觀念,然而,時至今日,在世界國家的民族主義劃分下,已是自成一格的主權國家。

在釐清「邊地文學」與「遭遇」、「糾纏」兩大關鍵詞的定義後,王德威院士談及自己的教學成果,他以「觀念架構」、「人間情況」、「區域聚焦」和「批判思考」構成一門課,將概念融入實際的話題操作,並進行批判思考,檢驗這些理念,是否確實適用於華語語境中對邊地文學的想像和探討。

王德威院士指出,邊地文學研究是一門「跨學科研究」,跨及地理學、民族學、人類學、方誌學和當代的政治地理學等等,雖然會因為知識領域而形成一定的局限,但若將任何學科視為一種「邊地」與「邊地」交接的形式,以文學為始,做出不斷跨界的想像,就能從而打開更複雜的動態的對話過程,幫助文學研究者們從事一個更具包容性、更廣義的人文研究與想像。

最後,王德威院士回應來賓問題,他認為政治上強勢與弱勢的二元關係確實存在,如何跨越邊界交互溝通,將是永遠的課題,也是文學研究者的使命。本次國際名人講堂參與人數逾千,留言板的討論也非常熱烈,透過線上的視訊會議方式,文學院向外傳遞臺師大的人文與學術能量,讓來自各地的學生、教師和學者們都有機會參與,共同慶祝師大建校百年。(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2婁儷嘉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文學院)

2022百年校慶國際名人人文講堂
王德威院士主講直播觀看YouTube連結:https://youtu.be/S6X8Fa2DAB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