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2.0504

民音所與南管劇團重現「交加戲」經典 傳承戲曲文化

20世紀前風靡臺灣全島的「交加戲」,現為少數人所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今年歡度百年校慶,5月3日由民族音樂研究所與南管新錦珠劇團,合力搬演「交加戲」傳統戲曲《秦香蓮》,在近百年歷史的古蹟禮堂演出,傳承戲曲文化,重現往日風華。

「交加戲」簡言之即前場演唱南管曲,後場演奏北管系統鑼鼓,保留南管七腳戲的優雅婉約,加入北管鑼鼓熱鬧風格,相配合成「南交北打」、「南唱北打」形式。早年隨著明清漢人大量移入臺灣,以南管音樂及文戲為主體的南管戲,使用臺灣人所能了解的泉州話,因而傳遍臺灣各地,但之後不敵有喧鬧鑼鼓及武戲情節的北管戲,因而沒落,後來出現了前場演唱南管、後場以北管相配合的「交加戲」。

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開場致詞表示,此次交加戲的演出契合臺師大精神:「古典風華、現代視野」。他也說,交加戲是特別的表演形式,從早期的南北管傳承,啟發了民間非常熟悉的歌仔戲,融合有趣、別具意義的表演元素,進行良好傳承與發展。

民族音樂研究所呂鈺秀所長表示,《秦香蓮》演出人員由南管新錦珠第三代傳人陳廷全、梁陳錦珠、陳錦姬領銜,民音所學生加入後場演出,是臺師大歡慶百年校慶,於師大音樂節所舉辦的系列活動之一,並指出上一個世紀,「交加戲」因為它的創新求變而風靡;這一世紀,「交加戲」則因維持著傳統,而成為經典。

呂所長承接語言學主題,提出「語言變化速度快,音樂變化速度慢」觀點,帶領觀眾了解交加樂,後場武場除北管精緻鑼鼓外,另保留南管南鼓,以腳放鼓面前後伸縮演奏,添加戲劇張力;文場除南管的橫抱琵琶、小型嗩吶外,另有椰子殼製成的北管樂器,南北樂器共容,顯示上世紀南北交融形式,其交叉性使「交加樂」風靡全島。

臺灣語文學系許慧如主任也從語言學角度出發,解說交加戲泉州語與臺語的關聯性及演變情形,並表示語言會自然變化,發音隨時間簡化,臺語和泉州語是閩南語「類」、但在不同時代,發音有差異,加上漢字傳承多書寫、無記錄語音,會有走音的狀況發生,以此結合交加戲的泉州話,闡明現代已無從知曉古代泉州話的發音模式。

吳正己校長也表示,臺師大近年來執行不少臺灣文化保存、記錄、轉化和活用相關計畫,而且也擁有相當多成就,未來會努力為傳統文化傳承盡一份心力,透過本校對於傳統文化的研究與教學,也讓更多的人類無形文化資產能代代傳承下去。(撰文:校園記者人發113沈佩儀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