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2.0401

學者專家呼籲以親子共讀取代3C育兒 培養孩子愛學習的腦

一拿走3C,孩子就「一哭二鬧三尖叫」怎麼辦?超過9成3到5歲幼兒在家會使用3C產品,而低、中低社經家庭3歲幼兒使用時間每天更高達3小時。研究發現,幼兒使用3C產品時間愈長,語言、認知發展較不利。專家建議以親子共讀取代3C保母。

師大研究:3歲兒用3C逾2小時 不利語言、認知發展

根據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追蹤調查資料,臺灣有超過9成的3至5歲幼兒在家會使用3C產品,且使用人數比例隨著年齡成長而增加;調查中也發現,低、中低社經家庭3歲幼兒使用3C產品時間,每天更高達3小時。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主持人張鑑如表示,這遠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及衛福部國健署提出「每天使用3C產品少於1小時」的建議。

幼兒使用3C產品時間的長短,與幼兒的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和整體發展有關。張鑑如在研究中發現,每天使用 3C 在1小時以內的幼兒,整體發展優於使用 3C 超過1小時的幼兒,特別在認知與語言上的發展最為明顯。換言之,要是幼兒使用 3C 產品的時間愈長,幼兒的發展狀況會愈差。

「從前不離不棄是夫妻,現在不離不棄是手機。」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陳學志說,手機對現代民眾造成很大影響,成人不能使用手機都容易焦慮,更何況是幼兒,國外研究也發現,自閉症孩子因為使用手機關係,愈來愈少與外界接觸,希望各界重視3C使用的當代議題。

及早親子共讀,取代3C接觸不利影響

臺灣師範大學與親子天下於3月31日共同舉辦記者會,並提出「放下手機10分鐘,每天共讀10分鐘」的倡議,呼籲全國幼兒家長透過共讀進行陪伴,降低幼兒接觸 3C 產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張鑑如說,實證研究顯示,透過親子共讀互動,對幼兒語言與認知上的發展最有具體的幫助,親子共讀頻率愈高,幼兒的發展也愈好;親子互動的時間愈長,也能削弱 3C 對幼兒的整體發展負面影響,親子共讀也能削弱因家庭社經對幼兒發展的不利影響。

「親子共讀,最好及早開始」,張鑑如呼籲,要是家長平常日的工作時間長,可在假日增加親子互動時間,如一起遊戲、共讀、吃飯、講話,緩解降低 3C 產品對幼兒整體發展的負面影響;除了家庭內,幼兒園內、社區鄰里、里長活動中心也可推廣共讀以及親子活動,成為完整的社會支持網絡。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長彭富源表示,研究顯示,增加親子互動時間能有效緩解幼兒使用3C時間,目前臺灣3歲幼兒約1/4還沒有進入幼兒園,未來考慮在發放育兒津貼的同時,提供相關資訊,教導家長合適的教養和互動方法。

彭富源也提到,親子選擇共讀素材時,可以讓孩子一同參與選擇,也不一定要限於書本,生活中可以互動的材料都可納入,例如教導辨識常見的水果。希望從中央到地方各層級,都一同來重視此議題。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表示,根據過去研究,有9成的2歲幼兒天天看 3C,只有1成2家庭有親子共讀習慣:「這其實是動搖國本的訊息!」親子共讀對孩子的認知、語言發展至關重要,4月初是兒童節,4月20日是世界閱讀日,親子天下將在這段期間將號召100名 KOL,連續21天、每天10分鐘,養成親子共讀好習慣。

何琦瑜說,共讀是最低成本也最有用的方式,希望透過親子共讀來戒斷 3C,親子天下也有免費數位專輯,當中有書單和免費線上影片課程,指導家長分享如何展開親子共讀,希望提供更多 solution,讓家長不至於迷失。

用3C,因大人「忍不住」小孩無聊?

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林怡辰也透過線上視訊分享,早期要到網咖找學生,接著學生都到蝦皮買二手手機,聚集在便利商店找 Wifi,現在家中已經有完整網路,晚間還會收到學生訊息。

數位 3C 進入學生生活,學習 3C 對偏鄉孩子有助益,但教育現場也不乏學生已有網路成癮狀況。林怡辰分享,曾有孩子也覺得使用 3C 影響自己生活,想挑戰收起手機一週,卻被家長反對:「因為孩子沒用手機、在家中晃來晃去,阿嬤反而叫他去玩手機!」

林怡辰說,偏鄉家長沒有太多和孩子互動的方法,甚至不知如何溝通,她發現不少孩子在小一入校時,語言發展極為薄弱,因為家長最常和孩子說的話只有「去睡覺」、「去吃飯」、「去洗澡」、「考幾分」,在語文學習上都是阻礙。

雖然很多家長很有心,但是多半不知道除了 3C 外,是否有其他增加親子互動的方法。林怡辰觀察發現,學校雖然一直推廣閱讀,但孩子沒有親子共讀經驗,後來透過學校與家長溝通、推廣閱讀,提供家長共讀機會,有家長願意每週到校當閱讀志工或為孩子說故事,這對孩子的識字量、語文、學習上都有幫助。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有一歲大的女兒,他說通常家長下班後太累了,沒力氣共讀、陪玩,「我就是硬著頭皮去做!」多帶孩子外出「放電」,讓孩子早點睡覺,家長就有自己的時間。「如果只幫孩子充3C藍光的電,家長只會越來越累。」另外,「吹泡泡」可刺激口腔肌肉,也是不錯的遊戲,外出時則可帶給孩子的玩具也可以給書本或重複玩的玩具。

黃彥鈞說,「我在家中各處處放了很多書,女兒現在也學會獨處,自己會閱讀。」還有桌遊、家家酒、完成積木黏土著色作品也很適合。共讀部分,也可使用有聲書、有聲光回饋的 IC 玩具、點讀筆等。要是在家,他也學兒童臺的大哥哥唱跳,「孩子跟著跳,腿軟就會睡著。」所以家中有跳跳床、瑜珈球等工具也可以協助爸媽和孩子互動。

隔代教養沒困擾,祖父母可分享人生經驗

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家長講師碧安朵也指出目前面臨的問題,不少家庭由祖父母照護孩子,如何和孫子互動,最直接的方式可能是電視、手機、平板,對長者來說,共讀可能有困難。

張鑑如回應,站在共讀的好處,可以鼓勵阿公阿嬤試試看,先讓長者了解什麼是童書,可以用什麼方式閱讀,「這個問題不只出現在長者,年輕父母也不懂如何共讀,不是只念字而已」。

「共讀其實是陪伴」,張鑑如說,阿公阿嬤可以聊聊故事內容、甚至自己豐富人生經驗,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閱讀的語音也不需要抑揚頓挫,但重要的是「從小」建構「規律」的閱讀規則,「父母溫柔的堅持,較可避免孩子情緒的問題。」

透過家長多元陪伴 把3C變3T

何琦瑜說,3C 是「中性」的,但家長不知如何使用,重點是要適性、適量、適度的使用。張鑑如也說,3C 工具有其功效,家長把使用規則、功用說清楚最重要,但最好「能不用、就不用」,真的要用的話,時間上一定要有所「控制」,可以幫孩子設定鬧鐘,也要「陪伴」,關心孩子在看什麼影片;YouTube 有 YouTube Kid,家長可以挑選適合孩子的節目,國外也有App可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家長如何使用 3C。

臺師大人發系主任周麗端說,3C 世代不可逆,但是可把 3C 變 3T:「Reading together、Playing together、Running together」,透過 3T 的多元陪伴,增加共處時間與互動機會。陳學志也說,「教養」是家長以身作則,期待家長孩子都可以一起學習控制使用 3C 的頻率。

臺師大張鑑如團隊本次發表分析結果,來自2016年3月開始調查的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研究樣本以36月齡組第一波(3歲)、第二波(4歲)、第3波(5歲)完成訪問的家長問卷資料。樣本數共計1,732幼兒,其中男孩888人、女孩844人。(撰稿:親子天下媒體中心阮筱琪/ 編輯:胡世澤 / 核稿:鄧麗君)

用共讀陪孩子贏在起跑點?立即看【每天共讀10分鐘,啟動學習腦完整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