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車能學程張俊興創新教學 讓學生邊看影片邊學修車
以面對面為主的實作課,也能數位教學?曾是國際技能競賽金牌國手,從貿易公司協理做到大學教授,張俊興自學拍攝、剪接,讓學生邊看影片邊學修車技術,他為何認為「有影片跟沒影片差很多」?
臺灣師範大學靜謐校園一隅,在汽車場教學區,傳來陣陣金屬輕碰與機械運轉聲音。
一名學生身著黑色工作服,正在操作車輛維修養護的流程,雙手在掀開引擎蓋的汽車前敲敲打打,雙眼還盯著一旁筆電螢幕上的YouTube影片。
影片中的老師正在講解,從功能測試、旋出螺絲、拆卸零件到殘壓檢測逐一示範,數十道複雜工序,用三個不同角度和鏡位完整呈現,畫面上還不時補充說明文字,不用老師、助教在場教學,學生自己也能獨自複習維修技術。
影片中的老師,是臺師大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張俊興。
早在2015年,他就開始嘗試將車輛修護技術的教學內容錄製成影片,現在他所開的4門課全都有自製教學影片;今年5月,還受到教育部技術型高中動力機械群科中心邀請,在線上向技術型高中(舊稱高職)教師分享如何拍攝教學影片,未來他所產出的影片成果,可讓全國700多位教師都受惠。
不過,實作技術向來首重面對面的實體教學,為什麼還要拍攝教學影片?
影片就像老師的「分身」
「有影片跟沒有影片,差很多!」張俊興解釋,影片用於實體課程,可以增進學生理解及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將最完整的教學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影像都置入其中,學生能隨時重複回看、反覆練習,讓學習歷程更有彈性。
在實作技術課堂上,30多名學生會分成多個組別各自練習,老師則要輪流指導各組,經常處於應接不暇的窘境。教學影片就像是老師的「分身」,當學生操作遇到問題時,就能按照影片中的步驟操作,加上助教從旁協助,大幅減輕教師的授課負擔。
學生劉淯瑄說,汽車實作技術課程通常只能參考修護手冊上的說明,但書上白紙黑字的內容加上抽象圖示或圖片,增加學習難度,「沒有影片會很難理解實際情況。」
2015年,張俊興為了改善教學品質,參加教育部推動的磨課師課程推動計劃,產出自己的第一部教學影片,到現在他已完成4門課、共40部教學影片,從撰寫腳本、運鏡走位、拍攝角度到影片剪輯一手包辦,堪稱專業等級。
從零開始學寫腳本、剪接
儘管現在成果斐然,但當初拍影片可是讓他傷透腦筋。「一開始其實拍得很爛,」張俊興坦言,他跟著小孩一起看YouTuber阿滴、滴妹的影片時,「發現人家拍的畫面怎麼這麼漂亮,為什麼聲音這麼清脆、沒有風切聲,反觀自己的(影片)品質不是很好。」
透過大量觀看YouTuber影片,張俊興從中汲取拍攝技巧,研究畫面呈現、拍攝角度,並添購指向型麥克風等硬體配備改善收音。他參考的影片從知識分享、語言教學到吃喝玩樂都有,希望讓影片風格更為活潑。
除了精進拍攝技巧,張俊興說,一部高品質的教學影片,所需專業知識素材量比實體教學多上好幾倍,平均而言,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光是彙整專業知識,就至少要花12個小時蒐集整理,才能開始寫腳本、拍攝、剪輯等流程,事前準備須投入許多時間和精神。
但影片做得再好,張俊興坦言,教學過程仍有賴於良好的師生互動,影片無法完全取代實體教學,而是提供課前預習、課堂中輔助教學,以及課後幫助複習的功能,對學生學習可說是一舉數得。
技職金牌國手,創新教學
今年40多歲的張俊興,教學生涯正要邁入第一個10年。學生時期,他曾代表臺灣參加有「技職奧運」之稱的國際技能競賽,獲汽車技術金牌,職涯前半段有將近15年時間都待在業界,曾任汽車手工具貿易公司協理;2012年回到母校臺師大擔任兼任講師,2017年開始轉為專任教師。
技職金牌國手出身,再從業界轉換跑道跨足學界,張俊興心中對汽車教育及產業,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和責任。為了精進教學內容,他除了透過影片輔助教學,也在38歲的年紀攻讀博士學位,並自學電動車專業知識,進而開設相關課程,為的就是讓學生能跟上產業趨勢。
他認為,現在資訊取得門檻降低許多,老師的定位也與過去不同,應該把學生當成朋友,和學生共同學習成長。如果按照過去數十年的經驗,要求學生循規蹈矩,就可能「鎖死」他們發展創意的空間。
「老師是一個知識的引導者,也是一個支持鼓勵者,」張俊興認為,當師生間的互動改變了,也會讓老師在備課時的心態轉變,會更有動力思考如何帶給學生更新、更好、更有趣的教學,形成正向循環。
影響力擴散至700位老師
5月下旬,國內疫情轉趨嚴峻,教育部技術型高中動力機械群科中心舉辦研習活動,邀請張俊興在線上分享製作實作技術教學影片的經驗。
該中心執行秘書、彰化師大附工實習主任龍智毫表示,教學影片除了能用於疫情期間的遠距教學,在實體教學現場也可作為輔具,減少老師的教學負擔、提高教學效率。
參加研習活動的7位老師,目前正共同製作3個科目的教學影片,近期將推出至少30部教學影片,動力機械群下的6個科系、全國700多名技術型高中教師都能在課堂使用。
「我想要對汽車教育產業界有一些貢獻,」張俊興說起自學拍攝教學影片的初衷。他不畏困難、獨自摸索,果真實現當初理念,將影響力從自己的課堂上,逐步擴散出去。(資料來源:轉載自天下雜誌、康陳剛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