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1.1028

臺灣首部科普AI教育電影《科學少女》臺師大開鏡

臺灣首部為8至18歲青少年所拍攝的AI教育電影《科學少女》將在本週末正式開拍, 本片由臺灣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王銀國教授監製,並聯合東吳大學、東海大學等各單位共同出品。開鏡記者會於10月28日臺師大文薈廳舉行,臺師大林玫君學務長表示,各界跨域合作是新興的嘗試,也期待最終成品能夠帶給教育界的校友們有所啟發。

王銀國教授提起創作動機,除了發現到自己就讀國中小的女兒們畏懼數理,也因自身處於數理科學教育現場,意識到青少年對數理也少有熱忱。王教授因此聯同淡江大學化學系已故的吳嘉麗教授,期待從「科普教育」出發,透過電影畫面張力,將科技可能帶給⼈類⽣活的影響呈現在青少年觀眾⾯前。

從教學跨足電影、熱血投入科普教育推廣的王銀國與吳嘉麗教授身兼本片監製,從2014年開始規劃科普影片製播計劃,雖然初期遭遇退件,資金籌措也遇瓶頸,但因身邊支持理念的人士鼓勵,兩位持續採訪上百位國高中女學生,參與科普計畫研討會,也四處籌募資金,費時了七年,而今終於得以開拍。

王銀國教授透露劇情,劇中⾓⾊們參加科研競賽的過程,有趣⽣動地展現了數理邏輯、程式語⾔,將想像中⼗年後的AI科技呈現在電影情節中,讓科普教育變得有趣,同時也想傳達科學不分性別,女性在科學領域中也能積極參與發揮。

莊景燊導演提到,本片重點不在技術高低或時代背景,而是強調當人性與科技牴觸時,人應該如何面對?如故事主角—子瑜,一方面須面對突如其來的喪母之痛,另一方面,又要面對新的AI媽媽所產生的心理矛盾,所以雖以AI作為故事主要元素,實則藉由角色帶領觀眾經歷人性抉擇與面對生命課題。

飾演科學家父親的演員王傳一表示,自己模仿了很多在實驗室工作的同學,也試圖丟棄偶像包袱,期待這部電影所帶給小孩的科普教育意義。

飾演機器人母親的姚以緹笑說:「這是我第一次飾演機器人,期待不要眨眼睛,這比演屍體還要難!」飾演主角子瑜的盧以恩則分享,角色理性的特質和自己的性格不符,因此需要時常參考科普節目,調適自身感性與理性的轉換。(撰文:校園記者社教113林昕潔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