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國際研討會 聚焦旅行文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10月22、23日舉辦第十五屆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國際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國藝術史學專家學者透過線上會議,探討人類旅行和遷移的歷史和本質、探索身體和智識方面的旅行意涵,並藉此研究未知領域,促進文化交流及靈性或宗教體驗。
開幕式中同時邀請到臺師大吳正己校長、藝術學院院長劉建成、藝術史研究所所長Candida Syndikus,以及校外貴賓義大利經濟貿易文化推廣辦事處代表Davide Giglio、臺灣西洋古典、中世紀暨文藝復興協會會長王慧娟共同出席。
吳正己校長致詞時向籌辦單位致謝外,更提及師大被選為雙語大學,成為臺灣邁向2030雙語國家的基石,因此非常榮幸被選為主辦方,希望藉由這場全英研討會能對學界有所影響,並且預祝整場會議順利。
藝術學院院長劉建成表示,在因為疫情國際旅遊、學術交流備受限制,在這時刻有關旅行的探討更令人有感,期待研討會能延伸出更多元的看法,激盪出更深入人心的見解,也希望在疫情緩和後有機會面對面的交流。
Candida Syndikus所長談到開始籌備這場會議時,並沒有想到世界旅遊會飽受限制,希望大家從今天的講題中,我們能由古鑑今,反思當今生活,無論是在教學或研究上,都要建立在結果都與現代有所關聯方能突顯意義。
王慧娟會長分享,這場會議是第二次以全線上模式舉辦,受到疫情影響,人們的旅行習慣也出現改變,因此,此會議的舉辦別具意義。她期待在可以國際旅行之前,大家可先浸入文本的世界,跟著裡面的歷史人物一同移動。
Davide Giglio 表示,很開心能看到第二天的研討會上,將有以義大利語之父但丁為主題的論壇,讓但丁的精神傳至臺灣。他也提到,但丁是義大利非常重要的文化象徵,以語言團結民族,時至今日當中的語法仍被廣為使用;其著作《神曲》是一部世界知名經典文學,闡述在三界之間的旅行,傳達人們對於晉升的渴望。
整場會議為期兩天,自今年1月結束徵件,最終共55位來自海內外的學者於此論壇中發表,涵蓋主題領域廣泛,並邀請到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系教授Thomas Dacosta Kaufmann主講世界藝術史作為史前、信史時代與當代的交流橋樑;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David Young Kim講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喬爾喬·瓦薩里與外交官安東尼奧·維埃拉的地下旅程之於藝術史上的重要意義。(撰文:校園記者歷史111杜舜雯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