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1.1011

數位科技驅動教育—學習科學學程陳年興講座教授

資訊教育專家—數位學習領域論文數全球排名前十的陳年興教授,踏入學術研究30多年,曾擔任過知名國際期刊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主編,也被譽為體感先驅,跨足多元領域。今年8月他獲聘為臺師大學習科學學士學位學程講座教授,希望藉豐沛學術資源與研究量能,並運用區塊鏈技術來打造學術新生態,以及實現母語學習機器人,呼應國家雙語政策實踐。

全心投入研究解決問題

曾在中山大學、雲林科技大學任教的陳教授,其研究更是刊登在眾多著名期刊及被多國學者引用,不過他卻意識到,學術界長期以來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發表研究後版權轉移問題,導致學者辛苦的研究成果,理當與大家共享,卻變成出版品,陷入消費市場、商品化的一環。

「目前學術界的期刊論文的審稿、刊登、發表、發行跟被消費,這整個生態系不是很健康。」陳教授認為,雖然這是學術界的遊戲規則,但不應該用一個既定價值去衡量學術成果,而區塊鏈(block-chain)具備的去中心化技術,剛好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能讓研究的貢獻價值,由所有人共同來決定,打造出一個讓學術發表與文獻使用有一個更完善的生態系。

除此之外,語言學習方面,陳教授也多所著墨,「隨著國家雙語政策,語言學習將更為重要,但當前教育模式,流利開口說英文仍是一大難題。」陳年興教授期許藉由母語學習機器人,讓小嬰兒在學習的成長過程中,有更多語言互動機會,「親生媽媽講中文,然後機器人媽媽講英文,自然而然幼兒就可以同時將中文與英文兩者都當作母語來培養,營造一個multilingual(多語言)成長環境。」

這兩個重要的理想,陳教授希望在臺師大實踐,尤其他看見師大近年在華語教學、科技與資訊領域展現的亮眼成績,希望能與專家聯手,點亮更多研究。他說:「我的研究是以解決實務問題為出發點,因為是自己的興趣與理想,沒有人逼著我做,所以研究過程再艱辛也就能夠甘之如飴。我的研究興趣就是在現實世界中找出重要的問題去,然後全心投入,樂在其中,我覺得這是做研究最重要的態度。」

好的學習來自於實際互動

陳教授過去在中山大學任教時,建構K-12教育學習平台,打破教室的藩籬和城鄉的師資差距。從1999年就開始投身線上教學的他,至今仍受邀各地演講翻轉教室的教育趨勢,尤其遭遇疫情,各國陸續被迫實施遠距授課,反倒讓他有了更多體悟。

「我只想說,科技不會讓一個老師變得很會教學,有些人會抱怨線上(教學)成效不好,只是因為沒有用對方法。」陳教授認為,學習若要有效,大腦與身體要有合作、有互動,如同他想打造母語學習機器人一樣,「我們一出生透過身體與雙手來探究周遭的事物並因此而學會很多事情,為什麼進入了正規教育系統之後的學習方式大都只注重使用大腦來學習,而完全忽略了讓身體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根據具身認知的理論,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讓身體與大腦充分合作,運用體感技術來設計學習活動就是落實具身認知理論的做法。

他拿出一瓶啤酒,秀出瓶身上的二維條碼,「我當然可以直接秀出啤酒圖像,然後教學生說這叫啤酒,但這樣只有看,沒有互動。但我現在設計成這樣,透過問答方式,詢問喜歡喝水還是啤酒,讓學生再來掃描二維條碼來選擇。」

「注意力是來自於參與感,不讓學生有參與感,又怎麼會有注意力。」陳教授活用像是投票、共同協作、線上白板等工具讓課堂更具互動感,直接提升學生的專注度。重視孔子「因材施教」理念的他,更導入機器學習、大數據等AI科技概念融入教育中,落實適性、個人化的精準教育。

學習光譜上找到自己的頻率

今年東京奧運臺灣代表隊繳出亮麗成績單,背後的運動科學援助功不可沒,而精準教育也是讓這些天賦異稟的選手,更能有效發揮的最大優勢。近年陳教授投入體感偵測研究,開發出穿戴式羽球及桌球科技教學輔助系統,透過感測器累積大數據,用學習分析找出每個學習者的迷思及困難,對此給予量身訂做的訓練課程。

「將來我認為是一個blended(混合式)的時代,大家會在兩個極端中間探索,並且在光譜上找尋自己的頻率,而每個波長只對應屬於你的光。」他也希望和師大學生建立一個觀念,學習上先別排斥任何東西,因為拒絕就等於是零,同時不斷從各種替代方案中,邊做邊調整,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撰文:大傳所楊詠盛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