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21.0918

師鐸獎》引領障礙者舞出生命故事 體育系曾明生老師獲教育界最高榮譽

服務於臺師大體育系的曾明生老師熱愛舞蹈教學,30年教育生涯盡心盡力,開設舞蹈、動作教育、體育科教材教法等課程,致力培育優良師資。在教課之餘,則全心投入「美力時空適應體育工作室」,17年來每週親自指導身心障礙者們開發肢體潛能,無私奉獻備受肯定,也讓他在即將退休之際,獲得教育部110年師鐸獎殊榮。

教學之道無他,耐心陪伴擺第一

曾老師民國68年畢業於臺師大體育學系,師承舞蹈家劉鳳學老師,從事表演及創作工作11年。民國75年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舞蹈系進修,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後,獲得青輔會贊助至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服務,直至民國80年,回到母校任教,擔任導師共18年,指導畢業生體育表演會,擔任藝術總監30年,曾獲優良教師、優良導師、傑出教學服務、體育績優等獎項。

身為一名導師,曾老師班上的學生卻不以「老師」稱呼他,大家都叫他「曾爸」,師生關係緊密可見一斑。對他來說,導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陪伴學生,並透過接觸去意識地營造師生相處的情境,產生好的互動,創造一些感動時刻,自然而然就能拉近人之間的距離,讓師生彼此產生信任,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教學環境。因此他帶的班級規定每週必開班會、出席導師時間,自己則不缺席學生的各項活動,努力提供後勤資源,甚至自掏腰包請學生吃飯,讓班級如同一個家庭,產生強大凝聚力,這些就是他與學生打成一片的相處之道。

因為熱衷體育教學緣故,曾老師在師大開設舞蹈、動作教育、體育科教材教法、教學實習等課程,嚴以律己教好每一堂課,真心對待每位學生,期待舞蹈學習的短暫體驗,能在學生心中勾起一絲悸動,迴盪在他們往後的精彩人生。曾老師原以為過去在舞蹈家劉鳳學老師嚴格指導下,他會保留同樣的教學模式,但他對待自己學生時,卻是多了一份尊重和自主的空間,他不在課堂上針對學生表現給予評價,多數時候他只是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他們自己找出答案。

產生這種轉變的原因,並不源自於任何一本書籍,而是他在美國攻讀碩士的實際體會。曾老師說,美國的老師非常支持學生的創作點子,他們在交流過程中,不會給予太多指點或干涉,反而是先作為一個傾聽者,讓學生有機會把構思說出來,並在執行工作上給予支持。他自己當上老師後,不希望套上權威的角色去建立一種教學模式,「師生關係應該與時俱進。比起直接給予學生意見,引導學生自我察覺,在教育上更有價值。」他也相信,學生都能評斷是非好壞,身為教師唯一需要的是耐心,給學生多一點修正的時間與空間。

無私奉獻,打造身心障礙人士專屬的「美力時空」

被曾老師教過的學生都會知道,老師開辦了一個長達17年的「美力時空」工作室,也是他們實踐課堂所學的最佳場域。修過適應體育、動作教育、教材教法三門課的同學每學期都會被派來這裡見習,每週六下午為一群7至50歲不等的 智能挑戰人士上課,從場地布置到課程內容設計都需親自執行。曾明生也幾乎場場報到,陪伴這些智能挑戰天使們手舞足蹈,開心渡過一堂又一堂沒有壓力、盡情伸展自我的體育課。

其實曾老師的親戚裡,就有二位智能挑戰者,所以他從小就對失能者不陌生。二十多年前因緣際會下,他在啟明學校接觸到「適應體育」,並開始產生興趣。當時適逢體育系與心路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身心障礙青年體適能訓練營」,帶領50位身障學員在一場周末藝術季上演出「週末華爾滋」,感動了臺下不少觀眾,展現面對人生的正向力量,獲得不少熱烈迴響。

訓練營將結束時,許多家長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繼續跟曾老師一起運動,只因在每次課程看見孩子肢體協調性變好,且老師在教學上也能照顧到學員的心理層面,讓他們露出久違的笑容與自信,就足以帶給家長們無限欣慰。曾老師於是一口接下任務,民國93年「美力時空」就在這樣的期許下誕生,他承擔起陪伴這些學員的使命,也找到身為人師的另一價值。

曾老師說,身心障礙者往往因先天限制,導致肢體和認知發展不如一般人順暢,因此課程就以肢體律動與遊戲方式培養他們的感覺統合能力,同時也能讓他們表達情感,發展社會關係等,使身體與心理機能全面發展,幫助他們具備自立的能力。例如每次課程尾聲都有「Bye Bye Dance」的環節,短短十分鐘之內,每一位學生都有SOLO的機會即興舞蹈。而有的學生跳久了,肢體協調性變好了,竟跳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多年來曾老師試圖為每個特殊需求學生打造良好學習環境,找出最適當且最有效率的方式引導他們學習。他說,這堂課強調的不是「學」,而是「做」,所以沒有對錯,而且適時調整動作門檻,讓每個學生最終都可以達成目標,要讓學生放鬆,不要感到壓力,慢慢就能建立他們的自信。他笑著說:「其實當他們來這裡上課時感到愉快時,這堂課就成功了。」

得獎並非終點,教育值得花一輩子思考

曾老師的用心,家長們看在眼裡,他們認為曾老師不是單純指導肢體動作而已,更是將每位孩子放在心上。有學員家長分享,孩子癲癇發作,曾老師飛身一撲,讓孩子倒在他身上,免得受傷,全然忘記自身安危,讓她深受感動,至今無法忘記。在眾多家長感謝中,也有一張卡片也曾寫道:「有緣進這個班就從此拆不散了!」

每當收到這些回饋時,他總是覺得自己才應該感謝他們,讓他在漫漫人生中找到自己的專業定位,需要肩負重責大任,但卻倍感欣喜。如今獲得教育界最高殊榮的肯定,曾老師並沒有為此感到開心或驕傲,他認為這份殊榮並不專屬於自己,而是在學生、智能挑戰學員、家長及周遭同事的支持與鼓勵之下,才能擁有如此美好成果。得獎當下,他也趕緊傳訊息到與學員和家長聯絡的群組裡,語帶俏皮地說:「這也有你們的份!」

對曾老師來說,得獎也並非終點,他反而擁有更高的責任意識,不願辜負學校和教育部給他的榮譽,即使自己將要退休,但在能力可及的範圍,仍會持續投入適應體育的教學服務工作,讓大眾能理解並關心身心障礙者接受動作教育的權利。他也強調,即使能嘉惠的身心障礙者人數相當有限,但仍應堅持在弱勢族群身上投入較多的資源,才能持續影響社會中的個人與團體,進而落實真正的公平正義。

現在的他,每天也須面對學員們年紀增長所帶來的問題,調整課程內容,甚至避免特定動作可能造成的隱性損傷。更重要的是,「該如何讓他們對身體活動持續擁有熱情、願意一直來學習?」這是他願意用餘生去思考的課題。(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2婁儷嘉 / 攝影:生命力新聞 劉瑜瑛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