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印永翔副校長:商管包容性高,勇敢跨域迎戰
《遠見》雜誌去年出版《遠見2021研究所指南》,獨家解析未來產業可能的新機會點,並專訪臺師大印永翔副校長,談「商管人才如何迎接未來挑戰?」,讓考生在挑選研究所時,搶占有利先機。
全文轉載如下:臺師大副校長印永翔:商管包容性高,勇敢跨域迎戰2023
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專精國際金融、全球政經趨勢的解讀。他認為,不管有沒有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這兩大「黑天鵝」來攪局,現在都是攻讀研究所的好時機,而商管更是值得投資的跨域學群。
近年來,全球景氣大洗三溫暖,商貿大環境挑戰嚴峻。以國內研究所來說,商管學群仍是第二大宗(第一為資工),這代表很多人對此領域仍持高度信心。
教育部統計,2010年研究所(碩博士班)在學人數共有21.9萬人,研究生占高教人數16.3%,達歷史高峰;若單看碩士班人數,也有18.5萬人。但2019年,跌到只剩16.8萬人,較九年前減少9%。今年更只有16.6萬人。
即便沒有新冠疫情,台灣已不像十年前瀰漫「沒有碩士文憑就矮人一截」的風氣,畢業直接就業者愈來愈多。但我認為,頂大研究所仍具有吸引力。
潛在對手增加,趁早卡位搶先機
從歷史經驗來看,只要遇到大蕭條,想念書的人數就會上揚。2018年6月中美貿易戰升溫,今年1月爆發新冠疫情,兩大「黑天鵝」夾殺,造成「雇用不足」及「失業」兩種現象更嚴重,受波及的人也會產生進修念頭。
今年及明年就讀研究所的人,2023年會陸續畢業,屆時都是你的強大對手。疫情、貿易戰總會過去,但你在職場上至少要待30~40年,不要因此阻斷繼續求學的熱情。
現在很多人談跨域,商管正是一個非常適合跨域的學群。美國知名商管顧問公司DDI(Development Dimensions International),曾針對18個國家、1500位專業經理人調查,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需具備八大能力(八顆星);包括商業敏銳度、業務力、溝通力、執行力、創業熱忱,能鼓舞他人,勇於追求真理、創造卓越。結果傳統商學出身的主管只拿到五顆星,在溝通、追求真理、創造卓越的面向較弱,但這些反而是人文社科學生的強項。因此,我很鼓勵不同背景的同學報考商管所。
下一步就是認清「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你對數字較敏感,可以念企業管理碩士,朝專業領域繼續耕耘。如果本來念工程、文學,只想了解商管知識,可以選擇商業管理碩士,過於繁雜的商業知識,到職場上再累積。
我觀察到,現在許多學生原本念資訊、電機,但對商業管理很有興趣,出國後攻讀的不是MBA,而是BAI(商業智慧分析),他們不僅可以充實商管知識,也能延伸原本的數據分析與演算能力,未來在職場更具優勢。
美國商管所門檻降低,可多掌握機會
至於要留在國內念書還是勇闖海外?如果你對環境變化適應良好,也希望體驗不同文化,加上經濟條件允許,一年、兩年到歐美學習是很好的選項。
過去五年來,美國商管碩士申請案件逐年下滑,包含賓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哈佛商學院、史丹佛大學等傳統商管名校,這是有志留美者的契機。
現在美國南方的大學商學院有「南方衝擊現象」, 例如范德堡大學商學院在2016年有23.2%外籍生,2018年僅剩12.9%;喬治亞理工學院從34.4%降至24.0%,我研判會持續惡化。但英、加、印度等國,商管所的申請者卻變多,因為學校選擇更多元,衝擊留美市場;其次是受到川普「留學生禁令」的影響。
最後,我期許同學透過研究所的訓練,培養出影響一生的三大能力。
領導力:學校是訓練領導力非常好的地方,比殘酷的職場單純,容許犯錯,也鼓勵你重新再開始。
溝通力:研究所能訓練「水平」溝通,同學就是最好對象;也能培養「垂直」溝通,上至師長、下至大學部的學弟妹,甚至校友。進而建構出「立體」的溝通力,讓你無往不利。
夢想力:人因夢想而偉大,但夢想必須務實,可以透過報告、撰寫論文去實踐。職場上,提案可能一次定輸贏,但學校允許不斷提案,讓你更茁壯。
除了上述三種能力,也別忘了時時保有「同理心」,積極幫助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有助你成為傑出的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