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科技部教育學門交流學術碩果 深談臺灣教育議題研究
近年臺灣社會受少子化衝擊,社會結構快速轉型,加上新科技影響,教育制度與教學研究都需配合轉變,各領域教育議題,像是高等教育方針、十二年國教,以及性別教育成為大眾關注焦點。科技部人文司教育學門為此投入資源在相關學術研究,培育優秀人才,希望教育議題研究也能與時俱進。
教育學門目前有近千位研究學者,今年申請600多件教育相關研究計畫,10月24日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辦「2020年科技部教育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會」,共有200多位教育界相關人士報名參加,透過學術成果分享、跨域結合,開創教育研究更多可能性。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劉惠美教授為現任教育學門召集人,負責籌辦這次成果發表會。她提到發表會除了可以檢視科學研究成果,還能凝聚教育學門研究能量,藉此促成更多研究合作計畫。她也感謝特教系提供資源與人力,讓活動能夠順利舉行,展現臺師大對於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視。
開幕式上,科技部人文司林明仁司長首先致詞提到,教育學門注重四點─學術卓越、國際連結、人才培育以及社會影響。其中人才培育部分,不論是對年輕學者或中生代學者,已在規劃相應培育計畫,他也期許中生代學者,除了注重自己的研究,更要注重國際連結。另外,他強調科技部現在非常重視「跨學門」合作,希望不同領域交流,能激盪不一樣火花。
師大教育學院陳學志院長當日也出席開幕式,他指出,現代的教育理念要以證據為本,不將學生當白老鼠,推動時更能造福千萬學子,因此他肯定教育學門堅持理論扎根,並且將研究結果落實在實際教學現場。他也期望成果發表會能讓大家互相觀摩學習,截長補短,促進學術交流,同時鼓勵與會者跨域結合,讓研究成果能在國際上佔一席之地。
開幕式另有專題演講,由師大教育系甄曉蘭教授以「研究的深耕與學術地圖的開展─探詢教育研究的新境界」為題,針對教育研究發展進行觀察,並提出省思。她強調,現在研究計畫應往「深耕在地」方向邁進,像是探究本土課程理論架構、本土課程發展史,才能接軌國際。她也提醒,教學研究應要帶動實務改進,而非陷入量化迷思。
這次成果發表會共有15場次,研究領域多元,包含高等教育研究與趨勢、師資培育課題、特殊教育、樂齡教育等,分別以五個不同場地同時發表多個研究計畫成果,最後另設綜合座談,讓各領域教育研究者深度對話,總結當日成果發表會。(撰文:校園記者企管111張婕汝 / 編輯:黃樂賢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