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新聞
總統教育政見同台論辯 臺師大、全家盟及教育學術團體邀請三黨陣營講明白
2020總統大選選戰開打,大塊政策牛肉不斷上桌,但是否符合民眾的期待與專業的判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邀集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社團法人臺灣地方教育發展學會、中華民國學校行政學會、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臺灣高等教育學會等七大教育學術團體,共同辦理「President for Education–面向教育.面向總統:親師生的教育許願單」論壇,邀請三黨總統候選人陣營,與國內教育專家共同就「親師生教育許願單」調查結果,12月4日上午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三樓第一會議室進行討論。
本此活動民進黨由林萬億政務委員代表,國民黨由吳清基國政顧問代表,親民黨由劉宥彤執行長代表。本活動的主持人是黃榮村董事長。
卯靜儒副院長代表師大教育學院致詞,感謝王麗雲教授提供平台對話,代表院長祝福大家,希望透過不同經驗、層級、部門的眾多與會團體,透過對話,發揮發聲、監督、引導功用,形成實用的教育政策建議。
全國家長團體齊聚,盼望候選人有誠意辦好教育,讓家長安心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彭淑燕與全國各地家長會與家長組織代表二十餘人一早由臺灣各地趕來參加論壇,可見家長團體對候選人期待之深。彭理事長表示,教育是千秋大業,需要專業穩健規劃,踏實經營,多多體察家長的心聲。她希望候選人能有系統性、長遠性、前瞻性的提出國家教育規劃。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教育,民眾還是有很大的期待,特別是上網表示意見的家長,對於教育辦理成果的滿意度,在不同身分別填答者中是最低的,可見臺灣家長在小孩教育上承受很大的壓力。希望未來的總統能夠認真面對,體察家長的期待與焦慮,為孩子許一個教育的願景。
教育學術團體、家長團體、學術單位首次整合,找出教育最大公約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所教授王麗雲表示,這個活動辦理有幾項特色,首先這是國內學術單位、全國家長團體與多個教育學術團體第一次破天荒跨界整合,攜手關心教育發展,秉持108課綱自發、互動、共好精神,一起幫教育發展找出最重要、最大的公約數。其次,這次調查以質性意見為主,最近民調滿天飛,政策支票不斷,關注的都是選舉,量化數字的高高低低,看不到實質政策討論,無法處理教育「重中之重」、「互相扞格」的問題,透過專家分析詮釋,希望能找到教育改進最佳槓桿與方向。
填答民眾對升學制度、教育經費、課程內容、學習壓力不滿意度較高
為了籌辦這項論壇,主辦單位由10月8日至11月20日,透過網路問卷進行調查,以公文、社群媒體等方式宣傳,邀請家長、教師、學生上網填寫問卷,共有3016人上網填答與對教育發展評分,1728人許下他們的願望,累積近三百頁的意見作為這次分析的基礎。主辦單位表示,以志願、開放式填答的方式讓親師生許願,是希望深入廣泛蒐集意見,或許不滿意者填答的可能性高,但因為是許願單,還是需要說明理由。調查結果發現填答民眾對升學制度、教育經費、課程內容、學習壓力較有期待。
幼兒教育應重視普及、平價、優質、近便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系主任林佩蓉教授指出,普及、平價、優質、近便的幼兒教育在少子化時代更為重要,民國70年公布的《幼稚教育法》師生比近四十年如一日,應該要調整,方能提高幼教品質。幼稚園也應該汰劣保優,把關幼教機構品質。另外,也應提升幼教師與教保員素質,改善其工作條件。
小教中教階段:教育經費、學習壓力、弱勢扶助為主要關注
臺北市政府前副局長馮清皇教授參考教育部的資料指出,即使在六都,小學教育平均每生經費不同「都」相差就將近一半,遑論非六都縣市,國民義務教育基礎階段,經費就有這麼大的差別,實在有欠教育公義,未來總統應設法保障基礎教育的公平性。另即使教育改革推動多年,不管小教中教階段,學生學習壓力仍大,對於學生非認知能力,如自律、品格等,紮根也不足,事實上學生的成功,絕不只是憑考試成績。第三,弱勢扶助仍是老問題,在少子化時代下,政府應該要宣誓把每一個弱勢生從小帶上來,擔憂少子化,卻又無法積極協助弱勢學生,實在矛盾。
技職教育職涯輔導需更落實,教、考、用聯結需強化,扣緊產業需求
中臺科技大學李隆盛校長指出,把普通教育的應試教育套在技職教育上,抹滅了技職教育的特色,普通教育和技職教育辦得差異不大,很會考試卻沒有實作能力,科系設置也缺乏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政府應該建立技職教育的榮耀,完備職涯發展體系,讓民眾看見技職教育的價值。
高教經費分配應有依據,以支持大學運作,人力培育亦應宏觀規劃,並檢討高教弱勢扶助效能
臺中教育大學校長王如哲表示,高教經費公私立學校落差大,且競爭型計畫最近使用頻繁,對於需要穩定運作的教育單位而言,實在不利。另外人才的培育也要透過趨勢分析引導,以免流浪人才一堆,或是找不到人才。另外高教弱勢扶助有人覺得經費發不出去,有人得不到幫助,可見弱勢扶助的對準度不佳,效能與效率有待提升。大學法人化沉寂一段時間,或許也是大學脫困與提高自主性的解方。
三黨候選人提出重要政見討論
民進黨代表、林萬億政務委員強調未來持續改進政策的願景
林萬億政務委員表示,學齡前的教育的確公共化不足,希望四年後拉到35%,準公共化幼兒園是希望達成所有地區都有公共脫育中心的目標。同時家長關心負擔問題,因此提供第三招的育兒津貼。未來會擴大辦理。對品質的要求提昇,達到2-3歲1比8,2歲以下1比5。教育改革的問題上,涉及九年一貫後續發展及課綱審查的問題,接著又面臨111年考招變革的問題。政府目標希望不要變動太大,內容微調。國教的配套平常應該完成,如行政檢量、家長參與、教師素質等,都平常處理。技職方面,目前國家又需要中低階的技術人才,但是80%的高職生又進入一般大學,未來會考慮分階分級,處理產學落差,將市場導向的分群科,和經濟發展及國家未來結合。希望訓練更多中階人才,如AI,5+2等中階人才,因應無人產業、AI產業的來臨。同時,也規劃地方產業聚落高度結合,發展高中及高等的技職教育。大學部份,法人化及學費鬆綁,皆是兩難,需要適度分權並保證品質的達成。國際化需要引進更多人才,善用大學USR,在地生根並對外競爭。國外交換名額有限,或許困難,仍需要努力。高教弱勢學生,需要關注學費及宿舍的負擔,並透過過去的經驗,讓經濟弱勢學生到國立大學讀書,減輕其負擔。
國民黨代表、吳清基總校長提出「教育4.0」:點亮孩子未來的教育願景
吳清基總校長指出,願景是培養厚實文化涵養與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促進臺灣社會文化的創新融合,開創臺灣的新未來。希望延伸國民教育到5歲,並成立特殊教育發展中心,促進早療。在國民教育方面,重新檢討108課綱,落實適性揚才、開展潛能的十二年國教;堅持「教育優先」、充實教育經費;打造高安全、零毒害、零霸凌的學習環境。國際交流方面,加強國際及兩岸教育與產學研交流。建立務實致用的技職教育體系,縮減公立大學與私立技職學生所獲得得經費補助差距。希望發揚尊師重道精神,落實讓教師有感的中央與地方行政減量。大學方面,推動學貸免息,並打造優質國際教育環境,補助學習;堅持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發展大學特色,鬆綁私立大學募款及招生限制。弱勢教育方面保障原住民族與新住民孩子學習權。在終身學習方面,也希望完善高齡學習體系,並會將意見帶回國政顧問團討論。
親民黨代表、劉宥彤執行長強調執行力的團隊實踐教育政策目標
劉宥彤執行長表示,從壓力團體的角度,政府的管制有待改進。老師的角色如同小七店員,工作相當複雜,對於核心任務有所迷失。今天與會教育先進說明許多待改進的問題,但教育過程如同孩童發展,需要階段性的政策。當已經發展成熟的體系,如同高等教育,需要政府給予成長的空間,高等教育需要和全球競爭人才,在管理準則上,應鬆綁。但在幼教階段,就更需要國家力量的挹注。0-6歲國家養不是灑錢政策,而是面臨少子化的國安危機,提出優質化、普及化,目標是8-9成公共化,強力監管1成的選擇性教育。醫療及教育是貧富相對剝奪感最重的項目,也是社會安定的基石。政府施政需要取得平衡,教育資源的貧富差距需要政府力量介入。師資素質方面,教師需要熱情及軟實力,如偏鄉也缺乏好的師資。地方教育負擔許多權限,但沒有經費,人力專業也需要提昇。執行長認為,地方財政需要重新檢討,縣市也需要成立實驗性的單位,檢視執行過程,並推廣落實成果。技職教育部份,執行長表示總體教育印象的分數來自學用合一程度,臺灣產業結構偏向ICT產業,政府對於其他產業能否有整合,並連結到教育體系,需要教育部、經濟部、財政部的橫向連結。執行長指出教育政策的建議大同小異,但應該明確定出具體達成的時程及目標,真正需要有執行力的團隊,落實在可達成方案上。
問答提問方面,少子化的危機、補助津貼的分級、高中升大學的考招、學習歷程檔案、新住民教育的協助方案、身心障礙學生的施政重點、雙語教育的延續發展藍圖、臺灣教育借鑒國外教育經驗的過程、教師超額及流浪教師問題、代理代課教師品質管控、實驗教育師資培育、本土教育的發展問題、性平教育、家長參與法後續發展的相關問題,都被到場與會者提出,並由三位與談人代表進行回應。
政策品質、師資素質、教育評鑑、與行政減量是不同教育階段共同期望
表達意見的民眾認為,教育政策的穩定性、發展性、可行性、溝通性、目標與成效扣合性,還有需要加強的地方,王麗雲教授認為,是因為最近教育改革幅度較大,教育壓力團體也多,意見紛雜,難免讓民眾覺得教育政策五花八門。她建議可成立國家教育委員會,邀各界人士規劃重大教育政策,讓教育政策可以跨黨派穩健長久實施,重大教育政策的推動也要評鑑其成效,以利修正。
在其他項目中,師資素質最多人提及,希望教師也要有其職涯系統,推動教師換證制度;校園倫理現況也有不少人表示憂心,教師熱情不再,建議應該與家長合作,重建校園倫理。
教育評鑑也受到廣大的批評,受訪民眾認為評鑑擾民。主要的原因是評鑑辦理不佳。就教育品質確保與績效責任角度來看,「評鑑不能移」,各國趨勢也重視評鑑,但是的確需要好好檢討規畫國家教育評鑑系統,給學校更多的自主性與辦學支持,也要求學校展現一定辦學品質。
行政減量也是關注重點,王麗雲教授指出,要「行政減量」,恐需先「行政減亮」,不要有這麼多施政亮點或競爭型計畫,把該編給學校的適足運作經費給學校,以免學校為了爭取經費,寫計畫、執行計畫,接受訪視考評,行政負荷過重,脫離原本辦學重點。另也應避免各地教育經費的落差,學校運作所需的基本適足經費與校務發展經費應該編列給學校,競爭型計畫只用在政策引導或辦學特色強化上。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彭淑燕表示,選舉將至,不同團體習於由自己的角度要求候選人開支票,不是解決教育問題的好方法,教育是千秋大業,還是要專業穩健規劃,踏實經營,候選人應全面體察家長、老師與學生的心聲。她指出國內有相當多團體關心教育,不少中央與地方的教育人員以及教師,也一步一腳印的在耕耘教育,不過還是希望能多一點溝通和協調,也希望教育政見更有系統性、前瞻性。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教育,民眾還是有很大的期待,特別是上網表示意見的家長,對於教育辦理成果的滿意度,在不同身分別填答者中是最低的,可見臺灣家長在小孩的教育上承受很大的壓力。希望未來的總統能夠認真面對,體察家長的期待與焦慮,讓家長安心。
本次調查結果及候選人教育政見將提供給辦理單位公布於網站,作為民眾審視候選人教育政見的參考。(資料提供:教育學院 / 編輯:江敍慈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