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U

師大新聞

2015.0606

第15屆傑出校友》陳茂萱教授 終生奉獻臺灣音樂教育

師大音樂系49級校友陳茂萱,從母校畢業後赴奧地利深造,回國擔任師大音樂系主任,為國家培育音樂人才及師資,退休後仍緊握教鞭,時時勉勵後進,並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肯定,發展一系列音樂教材,在樂壇德高望重。

年屆杖朝 猶念師大深遠影響

「師大和我的一生都有關係」,他談到,當年擊敗兩百多名對手考取師大音樂系,系上強調音樂要融入民族的味道,深深形塑自己的創作理念,他說,大一在哲學課認識康德、黑格爾,六十多年後的現在,仍對哲學抱持濃厚興趣。

回憶大學時光,陳茂萱提及,當年他的老師許常惠從法國巴黎大學學成歸來,自己暑假不回家,特別待在學校等他,「我在教室裡,就聽到破腳踏車喀拉喀拉的聲音」,他形容,許常惠大大地啟發自己,影響未來作曲方向。

作育英才 名下高徒無數

民國65年,經歷奧地利音樂啟蒙、東吳大學教書後,陳茂萱重回師大,散布音樂教育的種子。他直言,自己是嚴格的老師,教授鋼琴和作曲,總要求學生每星期寫一本樂譜,至今仍常參加學生的作品發表會。

「音樂教育是創作教育之一環,是一輩子的事」,他強調,以往教音樂只教欣賞,卻不談創作,但生活中充滿音樂,學音樂是為了激發潛在的創作能力,國人應發展美感教育,學習觀察、欣賞、創作,找回心中對音樂的熱情。

陳茂萱說,「音樂教育不是教準,而是教不準」,由於師大學生基礎皆不差,自己教學時總試圖帶入譜面之外的感動,教導學生感受人性、發揮創意,因為學音樂的目的在創造,而非評量。

融東方風情到西方音樂 奠定國內音樂系統

陳茂萱融合中西音樂元素,發展獨特的中國音樂語法,他提到,臺灣的音樂必須有自己的東西,不能一昧移植西方特色,所以自己鮮少使用大調和小調,轉而挑戰民族音樂寫作。

「在那個年代,我們走出自己的創作路線」,當主流音樂不斷創作藝術歌曲,自己便反其道而行,在藝術創作中植入新觀念,加強音樂表現能力,以五聲音階、七聲調式的語法為基調,雜揉民歌、哲學思維,力求擺脫傳統束縛。

以五線譜比喻人生 發掘獨特天賦

記者初次見到陳茂萱教授,他身穿一襲黑西裝,足蹬古式黑皮鞋,皮革面擦得發亮,嘴角掛著淺笑,雙目炯炯有神,人如其名,教授的音樂創作層次分明、色彩繽紛,他笑說,人生是上帝給的五線譜,每個小節都有精采之處和獨特的表現方法。

陳茂萱用五線譜形容人生,譜曲的同時,不只在創作音樂,更在音符間學習做人的方法,「每段都有它的精彩、隱憂跟表現方法」,他笑談,緩步80年歲月,回顧、整理自己的一生,愈發珍惜上帝贈與自己的天賦。

高中在長榮中學學習譜曲,到大學接受哲學啟蒙,他說,「一個音符添下去,象徵對人生的負責」,每個小小音符、標記,都對人生產生深遠影響,也許稍稍轉換一小節的旋律,便會和他人有所衝突或調和。

他分享,從小對聲音特別敏感,喜歡到酒家聽韓國小姐唱歌、彈奏樂器,兒時常常跟在樂隊後面,聽他們吹奏的樂曲。「藝術創作不會停下來」,他表示,音樂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陪伴自己成長、茁壯,直到獲得斐然成就。

勉勵後進 望學生開拓新方向

陳茂萱透露,未來將持續音樂工作,整理過去數十年聲樂、管絃樂和室內樂作品,也許會舉辦一個音樂發表會,回顧重要作品,同時也會統合教育研究成果,繼續推廣音感教育課程,希望將一生心血傳承給學生,甚至重新修改,讓作品變得更好。

「師大幾十年來影響我很大,希望現在的學生珍惜師大,永遠做師大人」,他笑說,自己的兒子也在師大服務,盼自己小小的努力能帶給下一代更多創作靈感,並勉勵有志投入音樂的學弟妹,時時嘗試新東西,開拓新的音樂創作手法。

陳茂萱
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講座教授
[具體傑出事蹟]
●陳茂萱教授創立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多次召開國際音樂教育研討會,提昇我國音樂教育之水平。
●陳茂萱教授長期持續鑽研音樂創作,作品獨具風格,在西方樂曲形式框架下隱含東方傳統的韻味,於世界各地發表演出,卓然有成。
●陳茂萱教授發展出具系統之音樂教材,對建構臺灣專業音樂教育之基礎能力,貢獻良多。
●2013年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

陳茂萱 大事紀年表

1936年 1月7日出生於雲林北港
1944年 由父親陳家湖、母親陳林觀蘭啟蒙,學習鋼琴。
1947年 隨柳川富士惠 (Yanagawa Fujie) 學習鋼琴,同時隨父親學習和聲學。
1953年 隨劉澤洋學習鋼琴,林東哲學習和聲學。
1955年 考進臺灣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隨張錦鴻學習和聲學及作曲法,鋼琴師事周遜寬、張彩賢、張彩湘。
1960年 隨許常惠學習樂曲分析及作曲法。
1961年 自臺灣省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
1962年 與陳振煌、李如璋、張邦彥、梁銘越、許博允、邱延亮等人組織「江浪樂集」。
1963年 12月22日於「江浪樂集」第一次作品發表會首演《第二號鋼琴奏鳴曲》。
1965年 4月3日於「江浪樂集」第二次作品發表會首演《六首鋼琴無言歌》。
1966年 任教於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至 1969 年)。
1970年 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研究理論作曲(至1972 年)。
1972年 專任於東吳大學音樂系(至 1974 年),兼任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1974年 擔任亞洲作曲家聯盟常務理事。
1975年 回母校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專任,直至 1999 年退休。
1983年 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組學生黎國鋒、林進祐、呂玲英、黃德賢、蔡文珍等人創立「璇音雅集」,以音樂教育與創作為目標,共同致力於音樂理論之寫作與樂曲之創作,並定期舉行作品發表會。
1985年 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至 1991 年)。
1986年 擔任聯合實驗管絃樂團、聯合實驗合唱團副團長(至 1991 年)。
1987年 創辦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至 1990 年)。
1987年 擔任文建會音樂委員。
1988年 擔任教育部課程修訂委員(至 1991 年)。
1989年 擔任文建會音樂委員。
1989年 擔任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現代音樂協會常務理事。
1992年 與王穎教授共同成立「致凡音樂」。
1993年 「璇音雅集」更名為「臺灣璇音雅集」。
1996年 陳茂萱鋼琴作品演奏會(慶祝陳茂萱教授六十壽誕音樂會)。
1998年 首演「臺灣璇音雅集」集體創作之臺語文歌劇《希望與和平》(陳茂萱寫作〈序曲〉)。
2003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節系列:「陳茂萱樂展」音樂會。
2006年 陳茂萱鋼琴作品演奏會(慶祝陳茂萱教授七十壽誕音樂會)。
2007年 擔任實踐大學音樂系專案客座教授。
2008年 擔任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特聘教授。
2012年 陳茂萱樂展─系列I鋼琴作品」音樂會。
2013年 舉辦「璇音‧三十」學術研討會,出版專刊《後浪》。
2013年 榮獲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音樂類組。
2014年 交通大學「經典通識教育講座」邀請陳茂萱講述「絕對音樂」。

【校園記者歷史106呂晏慈採訪撰稿】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