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記者教育103洪嫚翎報導】習慣過去老師敎、學生聽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嗎?如今它已不再是唯一的授課模式。教發中心於18日午間舉辦教師教學成長研習活動,邀請中原大學教研所楊坤原教授,以及慈濟大學教研所張景媛教授,於進修推廣學院分享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PBL起初廣泛用於醫學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透過學生主動執行研究,進而整合並運用知識技能來發展可行的解題方法。它的理論基礎包括杜威(John Dewey)的問題解決、訊息處理論、後設認知論、情境學習論等等,其中後設認知論更是關鍵,代表著培養學習者習慣對於自己的學習狀況進行反省,有利於終身學習的實踐。
楊教授提到PBL教學有兩要點:一是需要時間的醞釀,二是問題教案是否能傳遞欲敎授的內容。藉由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習者在認知上出現衝突,再進而重組認知結構,學生扮演著問題持有者的角色,主動的深層思考。
相對的,教師主要扮演四種角色,首要為課程的設計者,二為問題解決的示範者,三為學習歷程中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確認學生學習需求和參與情況,最後為教學的多元評鑑者,此四種角色確立了教師在問題導向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張教授在講演中也提出TBL(Team-based learning)──團隊導向學習進行分析,學生經過自我學習、團體討論與競賽,將概念釐清,並透過教師TBL教學,對於專門知識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更仔細說明PBL的進行歷程、教學目標、評量方式,讓學生從實作中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