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28公關室周芳宜報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為了替被長期污名化的蝙蝠伸張正義,並且表彰蝙蝠對全球生態環境的偉大貢獻,特別向世界各國宣佈2011-2012年是全球的國際蝙蝠年!而聯合國國際蝙蝠年組織的亞洲合作夥伴之一-台灣蝙蝠學會也將在今年度與台北市立動物園以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合作舉辦一連串國際蝙蝠年的慶祝活動以及學術研討會,同時台灣蝙蝠學會也將在台灣各地的中、小學校園設置蝙蝠屋,並且製作台灣蝙蝠教材教導中、小學生關於蝙蝠保育的知識。
台灣蝙蝠學會吳忠信理事長目前任教於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研究蝙蝠回聲定位的神經機制已經超過10年,他在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研究所碩士班期間主要是研究貓腦對於呼吸和心跳的神經調控,後來前往美國密蘇里大學攻讀神經科學博士,則是改用蝙蝠作為研究對象。吳忠信教授開玩笑地說:「他在學術界的研究等級已經從『C』級(CAT,貓)提升到『B』級(BAT,蝙蝠)!」
地球上五千多種哺乳類中,蝙蝠種類就占了近1/4,在台灣80多種哺乳類中,蝙蝠種類數更是超過40 %,以單位面積而言,可稱得上是全球之冠。顏色黝黑、長相並不討喜的蝙蝠,因為種種謬誤的傳說,常讓大家心生畏懼。事實上多數蝙蝠多以捕食昆蟲為主,並不「嗜血」,有的協助植物種子和花粉的傳播,對於維護生態系統正常運作做出許多重要的貢獻與心力!然而,由於蝙蝠為夜行性動物,一般人難以直接觀察,因此對蝙蝠產生許多疑問與誤解,以致於在有意或無意間傷害蝙蝠或是破壞蝙蝠的棲所,使得全世界許多種蝙蝠都遭受很大的生存威脅。
臺灣自然環境多變 蝙蝠物種多樣性高
吳忠信教授指出,全世界有1千多種蝙蝠,由於臺灣位處熱帶和亞熱帶交會處,多變的氣候和豐沛的雨量,造成多變的自然環境,提供各類蝙蝠的棲息空間,因此臺灣島上有超過30種的蝙蝠,大多是特有種,單位面積的蝙蝠種數高居世界第一,物種多樣性相當高。
從平地到海拔3000 公尺處,都可以看見蝙蝠的身影,有棲息於樹上的臺灣狐蝠,掛在植物葉片下的渡瀨氏鼠耳蝠,群居在棕櫚科植物的高頭蝠,屋樑下的金黃鼠耳蝠,雜灌木叢、枯木和樹蕨內的臺灣管鼻蝠,住家屋簷縫隙中的東亞家蝠,隧道中的棕蝠,以及棲息在洞穴中的臺灣葉鼻蝠。
去年七月,在新竹地區更發現一種特殊的小型蝙蝠,經專家鑑定後,發現是過去只在寒溫帶森林出現的霜毛蝠。這種蝙蝠的背毛,在春夏秋季有著如霜一般潔白,1952年只在台中東勢林場現身後,失蹤了將近50多年,才又再度成群現身在新竹市區,此一結果確實令台灣研究蝙蝠的科學家大為振奮。
蝙蝠倒吊有助飛行 體型外表差異大
常見蝙蝠倒吊在洞穴或屋簷下,因為多數天敵沒辦法爬上屋頂,加上蝙蝠倒吊有助於利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腳一放就能迅速起飛,因此演化出這種特殊的休息姿態。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體重從2公克到1000公克、翼展從3公分到200公分不等,體型差異相當大,臺灣地區最輕的蝙蝠是寬吻鼠耳蝠,只有3.5公克,臺灣狐蝠則重達500公克,是臺灣地區最重和最大的蝙蝠。
此外,台灣蝙蝠的毛色大都介於黑褐色和灰褐色間,不過,有一種被稱為金黃鼠耳蝠的蝙蝠就有一身金黃色的毛,堪稱蝙蝠界的貴婦;此外,臺灣狐蝠的肩頸部往往有一圈乳白到金黃色的毛,看起來就像披著圍巾一樣,十分亮麗。
天然殺蟲劑 影響生態與人類經濟活動
一般都以為蝙蝠吸血,上千種蝙蝠只有3種會「吸血」,世界上5分之4的蝙蝠都以食蟲為主。研究人員發現單隻食蟲蝙蝠一個晚上就可以吃掉3000隻左右的昆蟲,其中不乏危害農作物的害蟲,因此蝙蝠對於控制害蟲的數量極為重要,可說是免費的「天然殺蟲劑」,對於生態與人類的經濟活動具有重大影響。
蝙蝠對環境的益處,除了防制蟲害外,還有助撒播種子與保護森林,世界上有一百多種果樹,都有賴蝙蝠播種及傳播花粉,蝙蝠有助生成及維護溫帶及熱帶森林,同時森林的保健也關係著蝙蝠種群的健全,兩者關係相當密切。
儘管世界上大多數的蝙蝠都以食蟲為主,但在臺灣也有部分蝙蝠是以果實為食物,例如臺灣狐蝠以及發現在金門的印度犬果蝠,就以桑科榕屬的果實為主,這類食果蝙蝠主要靠視覺和靈敏的嗅覺尋找果實。
關於臺灣是否也有以血液為主食的吸血蝙蝠?目前全世界的吸血蝙蝠都分布在中南北洲,臺灣並沒有吸血蝙蝠。通常吸血蝙蝠會用銳利的門牙在獵物皮膚開一小洞,然後舔取傷口流下的血液,由於這類蝙蝠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劑,讓獵物的血液不會很快的凝結,使牠們可以順利舔食血液。由於吸血蝙蝠並非用「吸血」的方式,因此獵物很少受到嚴重傷害,此外,吸血蝙蝠也非常聰明並且懂得「吃回頭草」,這是因為吸血蝙蝠會嘗試去尋找牠們上次咬過動物的傷口,只要把原有傷口結痂的地方翻開,就可以輕鬆進食。此外,在吸血蝙蝠也有一種特殊的分食行為,就是吸飽血液的吸血蝙蝠回洞後會從胃中吐出少部分的血液給其他飢餓的同伴吃,以幫助牠們的同伴免於飢餓死亡。
延遲懷孕 蝙蝠策略性生殖?
臺灣的蝙蝠通常一年只生一胎,每胎只產一或兩隻幼蝠,多半出生在夏季,此時溫度較高、食物量也較豐富。雌性幼蝠在出生當年的秋季即具生殖能力,多數蝙蝠交配後即進入冬眠,為使幼蝠「適時」在夏季出生,蝙蝠會藉由不同方式延緩懷孕過程。
例如臺灣南部的東亞家蝠的雌蝠,可將雄蝠的精子保存在體內,直到隔年春天才產生卵子與精子結合。有些種類的雌蝠甚至可讓受精卵發育到初期階段才進入休眠,延遲到隔年再繼續發育。有的蝙蝠可以使胚胎延遲著床,種種生理的調適、控制機制,都是為了讓幼蝠可以在天氣溫暖、食物又多的夏天出生。
幼蝠出生後,有些公蝠會離開原先度冬的洞穴,另覓其他住所,例如福山動物園的蝙蝠涼亭只見到公蝙蝠群聚,吳忠信教授指出,公蝙蝠離開老婆孩子,「其實是要把最好的棲息環境留給母蝠和幼蝠,而不是不負責任!」
全球暖化造成蝙蝠生存危機 2011國際蝙蝠年呼籲全民保育蝙蝠
蝙蝠早在恐龍的遠古時代即存在,即使同時代的許多動物早已滅絕,生命力堅韌的蝙蝠經歷千萬年的演化,通過各種災難仍然存活下來,成為僅次於嚙齒類動物的第二大類哺乳動物,蝙蝠獨特的飛行技巧和超聲波回聲定位能力,使其增加捕捉獵物的機會和能力,並獲取足夠的食物來源。
但受到全球暖化、氣溫升高影響,季節轉變不明顯,有些蝙蝠以為沒有冬天,或找不到冬眠的地方,影響規律的生長和生殖機制,甚至造成蝙蝠的不孕或是幼蝠無法順利長大成蝠,加上民眾的誤解,任意干擾或破壞其棲息地,致使蝙蝠數量急速下降,許多珍貴的蝙蝠物種因而消失,形成蝠去洞空的淒涼景象。
雖然外國人談到蝙蝠,總是聯想到會咬人的吸血鬼。但蝙蝠在國內則被認為是福氣吉祥的象徵,例如中國建築中有很多以「蝙蝠」為圖騰的設計,不同數目的蝙蝠圖騰分別象徵「五福臨門」、「天官賜福(四蝠)」或是「福祿雙全」等吉祥的意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訂定2011-2012年為國際蝙蝠年,就是希望要讓大家更加認識蝙蝠,也呼籲全世界人類共同保護蝙蝠,讓蝙蝠可以繼續自在地遨翔在夜空中!
媒體露出彙整
報導日期 |
標題 |
新聞來源 |
2011-03-29 |
人間福報 |
|
2011-03-29 |
中國時報 |
|
2011-03-29 |
自由時報 |
|
2011-03-29 |
國語日報 |
|
2011-03-29 |
蘋果日報 |
|
2011-03-29 |
聯合報 |
|
2011-03-28 |
飛碟廣播電台 |
|
2011-03-28 |
聯合晚報 |
|
2011-03-28 |
聯合晚報 |
|
2011-03-28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
2011-03-28 |
中央廣播電台 |
|
2011-03-28 |
公共電視新聞 |
|
2011-03-28 |
中廣新聞 |
|
2011-03-28 |
中央通訊社 |
|
2011-03-28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