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公關室胡世澤報導】因應文化創意產業跨領域趨勢,臺灣師範大學整合各系所資源及特色,逾80位學生團隊合作,鎖定文本創作、視覺設計和音樂典藏等三大領域,18日聯合發表「品花齋」文字繪本及多媒體動畫影片,讓文字和插圖不只「看」得見,還能「聽」得見。
長期培育中等教育師資的臺師大,近年來為強化學生就業及創業力,積極推動學生在人文藝術領域,能夠具備跨領域能力,並能與就業市場接軌,因此從去年起執行「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人才養成團隊推動計畫」。
該計畫打破人文藝術領域的界線,由副校長林磐聳領導、英語學系莊坤良、梁孫傑、民族音樂研究所黃均人、視覺設計系兼文化創藝產學中心主任許和捷等多位教授共同推動,整合校內學術研究團隊,發揮既有資源優勢。
該計畫從今年起,三年內聚焦「文本創作、視覺設計、音樂典藏」三大方向,並透過文創中心整合平臺,運用團隊合作的方式,各系之間彼此合作,鼓勵將創意融入作品,把課程創新,並鼓勵師生透過實做,開發成品或參與競賽。
今年展開第一階段,成立「文本創作工作坊」,除了邀請作家到校培訓人才外,並由學生創作新詩、散文、劇本、小說、俳句,年底又加入插畫創作,共同完成多元又豐富的文類與內容。
繪本命名為「品花齋」,以「散文墨菊;俳梅說句;新蘭詩誦;小聞說竹」貫串作品文類,為繪本增添東方設計風格,多媒體動畫影片更加入了學生創作的配樂編曲,總共有超過80位學生聯手創作,成果可期。
這次繪本中的所有插畫作品,也將於「青田16號師大當代人文藝術空間」(地址:青田街16號)展出二週,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觀蒞臨。
副校長林磐聳表示,人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根本,重考試的主流教育,可能培養不出方文山、周杰倫這種非優等生的人才,臺師大建立實力重於學歷的文創人才養成模式,鼓勵更多好手寫出更多「父後七日」。
林磐聳表示,文創產業的重點是內容,他以社會教育系校友劉梓潔創作的「父後七日」小說為例,最後拍成賣座電影,成功關鍵在於劇本寫得好,不需要大牌導演、明星演員也能走紅。他希望推動文創人才養成計畫,養成更多創意人才。
成果展主題亦展現了該計畫之核心價值:「創溢滿天˙藝術無邊」(Overflowing Creativity.Boundless Artivity)。計畫主持人梁孫傑教授表示:「相對於中文的「創意」”creativity”,英文用了個創新的字”artivity”(art+activity),表示滿溢的創新力,和藝術的行動力。」以表現師大活潑與豐富的文化創意泉源。
此次成果發表會還邀請中華文化聯誼會副祕書長蕭夏勇與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產業與管理系主任胡惠林出席,並安排胡惠林教授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大陸推動文創產業之經驗,
為推展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創新育成中心更從今年三月起的每週五、六,設立「師大露天文創市集」,在緊鄰師大夜市商圈的師大路39巷1號,提供學生及廠商擺設創意商品販售,是發揮創意發想與創業的實習平臺。
藉由學生動手創作,布置設計並行銷攤位,體驗品牌設計概念,同時培養成本觀念與行銷技能,至今已吸引不少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