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29化學系提供】在國科會奈米國家型計畫的資助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暨中研院合聘教授陳家俊與成大醫學中心教授兼主治醫師謝達斌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聯手在醫學診斷造影技術上獲得重大突破,並榮登國際頂尖期刊封面。
該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系列製程來精確掌控鐵鉑合金奈米粒子尺寸與構造,並透過表面修飾成為具有癌分子標靶性的奈米藥劑。此類奈米粒子能同時在核磁共振和電腦斷層掃瞄中標定癌細胞並顯示癌細胞內部致癌分子的表現,因此能協助臨床醫師根據解讀到的捱病變特質,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相較於傳統顯影劑僅能概略顯示腫瘤位置,此項突破不僅能更敏銳地在兩種最重要的臨床斷層掃描模式中找出腫瘤立體位置,更能解析出細胞內基因表現的特質,並利用這些分子資訊安排病人接受最佳療法,而不需要在眾多治療方法中『亂槍打鳥』,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換句話說,就是將個人化醫療的夢想落實在癌症分子造影與治療上。這種技術未來如經過臨床試驗與認證並投產上市,將可大幅降低病人注射多種顯影劑的痛苦和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並在醫療花費上更經濟。
而更重要的是新顯影劑能提供醫師選擇治療方法的整合性分子病理與影像學資訊。此一創新研究成果將於9月29日發表於化學領域上最重要的論文期刊:美國化學學會會誌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且這項突破性研發受到該期刊矚目而被主編史坦教授推薦成為當期的封面代表文章。
核磁共振影像和電腦斷層掃瞄是現代臨床診斷最常被使用的兩種非侵入式造影系統。雖然兩種技術都能得到人體組織器官的任意截面及立體構造,但是各有特長與限制並且呈現影像的原理也完全不同。因此在過去需要依賴不同的顯影劑輔助疾病診斷。當臨床上同時需要進行這兩種診斷影像時,病患必需施打兩種以上的顯影劑。除了須等待顯影劑排除外,更須承受多種顯影劑帶來的不適、副作用及後遺症等風險。例如磁振顯影劑多半為氧化鐵粒子或是釓離子複合物,對人體可能產生如噁心、過敏反應及腎臟病變等副作用,而電腦斷層掃瞄顯影劑也有特定的風險。若能二劑合一,患者不需注射兩種不同的顯影劑,便可同時在核磁共振和電腦斷層造影中偵測疾病位置與分子特質並交互比對。而新製劑在電腦斷層掃瞄顯影效果甚至勝過同濃度的市售製劑。
在臺師大陳家俊教授指導下,周尚威博士合成的創新鐵鉑奈米粒子,經謝達斌醫師團隊吳炳慶柏士進行生物性修飾,並由蕭宇宏及楊雨桑同學分析生物相容性與藥物動力學,連結出完美的垂直整合。此一新穎製劑在細胞及小動物疾病模式都展現非常理想的特性,也有適當的循環半衰期,利於標靶癌病灶的發展,並在一星期後血液及各主要器官中的濃度都降至背景值。以生物容許劑量注射標靶性鐵鉑奈米顯影劑到罹癌的小鼠中,可同步在磁振造影及電腦斷層中辨識出腫瘤位置並呈現標定分子影像。
展望未來醫療及疾病預防的需求,估計奈米顯影劑的產值在十年內將超越五十億美元。此種雙重功能奈米顯影劑除了在學術界有其創新性,在奈米生醫產業更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與市場價值。此研發成果已申請專利中,並推向診斷治療合一的新概念製劑中。近日將尋求製藥界之產學合作機會,以將研發成果落實於臺灣生技產業中。
新聞露出(公關室周芳宜整理)
篇次
|
日期
|
新聞標題
|
新聞來源
|
記者
|
|||||
1
|
2010/9/28
|
自由時報
|
林進修
|
||||||
2
|
2010/9/29
|
公視
|
陳姝君、蔣龍祥
|
||||||
3
|
2010/9/29
|
央播
|
韓啟賢
|
||||||
4
|
2010/9/29
|
中時
|
李宗祐
|
||||||
5
|
2010/9/29
|
中央社
|
林惠君
|
||||||
6
|
2010/9/29
|
臺灣新生報
|
鍾佩芳
|
7
|
2010/9/29
|
中廣
|
彭群弼
|
|
8
|
2010/9/30
|
聯合報
|
蔡永彬
|
|
9
|
2010/9/30
|
台灣醒報
|
蕭如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