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記者教育100馬杰堯報導】臺師大國文系
李鍌老師出生在福建福州,自小失怙,由母親獨力撫養兄長等五人長大,生活環境艱苦。即使生活環境資源不足,母親對於孩子們的教育卻未曾減少,李鍌老師飄逸出群的書法功力,以及滿腹的經綸,都是在母親的調教之下所培養的。
民國26年,在「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號召之下,李鍌老師也一同加入抗日青年軍。抗戰勝利後,李鍌老師輾轉來到台灣任教,並於民國40年時進入臺師大國文系就讀,在校表現優異,畢業時以第一名的成績分發至師大附中任教。兩年後,考上臺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班,傑出的表現備受所長青睞,遂留任為講師,依序升為副教授、教授,以及國文系主任,在校期間還曾擔任臺師大訓導長一職。李鍌老師的領導風格明快豁達,所展現出的影響力和包容力,廣受好評。任職期滿,更獲教育部聘任為學術審議委員會常務委員。
在擔任臺師大國文系主任的期間,李鍌老師除了致力於學術期刊的發行,更提高招收外籍留華學生的比例,增加和外國大學合作的機會,對發揚中華文化有莫大的幫助。其次,李鍌老師在接受教育部所委託研訂「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時的努力,也讓目前不論是圖書館書目的用字,或是印刷業、電腦中的國字使用更為方便。
李鍌老師在國語教學方面致力於正體字的使用以及儒學文化的推廣。不稱繁體字而稱正體字,是李鍌老師的堅持。李老師指出,簡的概念是由繁而來,但目前大陸所使用的簡化字只有大約2000字,無法取代有近40000字的正體字。而對於簡化字是否可能取代正體字的議題,李老師表示他並不擔心,因為近年來,大陸不斷向外推廣漢文化,但歷代流傳的傳統典籍都是使用正體字撰寫,不會閱讀正體字將造成文化的斷層,也因此,有越來越多大陸學者聯署要求恢復正體字的使用,對於未來使用正體字的潮流,李老師非常地有信心。
近幾年,教育部所修正的98高中國文課綱內容,儒學文化的部分轉列為選修教材,這一點使李鍌老師感到痛心。李老師表示,孔孟思想的內容並非只是一篇文章而已,內容所包含的各種身體力行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考方式。大陸近期大規模舉辦各是儒學學術研討會,想要重新發揚儒學文化,相較之下,臺灣的教科書卻大幅刪減孔孟學說的內容,這一點令人憂心。李鍌老師表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失去了它,我們的力量自然薄弱。正體字和儒家文化的重要性,需要我們重新思考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