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1822人
圖 新聞投稿
2010-06-08
影音》新移民子女算數學有困難 臺師大設計民族數學教材 和善牧基金會合辦暑假生活營 不使孩子輸在學習起跑點
圖
臺師大特教中心主任盧臺華教授,說明「新移民子女數學教育之探討與介入」研究成果。
圖
來自臺北縣各國小的21位新移民子女,在周末假日上民族數學實驗課程,也學習認識越南或印尼籍爸 媽在母國的文化及數學學習的異同點。
圖
來自臺北縣各國小的21位新移民子女,在周末假日上民族數學實驗課程,也學習認識越南或印尼籍爸 媽在母國的文化及數學學習的異同點。

  【6/8公關室胡世澤、校園記者黃德欽報導】臺灣新移民人數超過41萬人,學者研究發現,新移民家庭在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上,都較弱勢;越南、印尼等亞洲地區之新移民子女,比起大陸港澳及其他地區,在數學學習上更困難,最大問題是國語文能力不佳。


  新移民配偶礙於語言、文化不同,又要忙於家中生計,無法兼顧孩子課業,為了讓新移民子女不輸在學習的起跑點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附設的臺北縣跨國婚姻家庭服務中心將共同合作,該中心已舉辦平日課後輔導及暑期輔導多年,今年特別與臺師大合作在8月即將舉辦「新移民子女暑假生活營」,讓新移民家庭且是低收入戶、單親家庭、家長失業、經濟弱勢的國小學生,學習中文正音、多元文化等多樣化課程,期望能帶給新移民家庭的子女一個不一樣的暑假。


  臺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盧臺華在國科會支持下,進行為期三年的「新移民子女數學教育之探討與介入」計畫,這也是國內少見針對父母來自印尼與越南的新移民子女,設計一套民族數學教材,進行補教教學,學生學習成效良好。

  該研究為期三年,第一年調查臺北縣市95學年度的國小二年級新移民子女,共回收1097份有效問卷。

  結果發現,新移民子女不論在教育程度及社經地位,都較弱勢,且父母年齡差距較大,且多為娶外籍配偶者。根據調查,國中小新移民子女的外籍媽媽,以中國大陸42%最多,其次是越南21.4%居次,印尼10.7%第三。

  受訪的新移民子女在數學學習上,喜歡和非常喜歡的比率約占6成,但也有2成7受訪者認為,學習數學有困難,最大問題是國語文能力不好(48.3%)、上課不專心及注意力不集中(15.3%)、計算能力需加強(7.9%)、家中無人指導課業(7.3%)。

  研究也發現,身心障礙學生、父母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父親職業是半技術工人等3組新移民子女,有顯著的數學學習困難。印尼、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亞洲地區之新移民子女,在數學學習上比大陸港澳、其他地區(含英國、美國、法國等)之子女,明顯有學習困難。另外,新移民子女的數學學習態度愈負面與愈需改進者,數學成就愈低。

  第二年和前一年問卷回收率高的7所國小合作,針對77位小三生依在校數學成績和學生背景,分成7組,其中39人具兩組以上身份,接著參加國小一、二年級數學成就測驗。

  結果發現,全體平均得分為81.79分,各組平均得分以成績優異組得分最高(93.6分)、成績低落組得分最低(56.64分),其他依序為父母一方為身障組、父母都是新移民組、社經不利組及特定族群-越南及印尼組。

  進一步分析,「代數」答錯率最高達23%,「統計和機率」僅5%受測者答錯;在題型答題錯誤率上,以「乘除」(25%)、「統計與機率」(24%)、「時間」(18%)較高,而以「數數」(7%)、「比大小」(5%)錯誤率較低。

  整體說來,新移民子女對數學喜愛度不高,覺得最不喜歡單元是「時間」,最困難的是「乘除」、「應用問題」,且常因「粗心」、「沒仔細讀題」及「缺少練習」造成計算上的錯誤。

  研究團隊還訪談12位越南及印尼新移民,發現「數量的讀法」、「乘法與除法」、「分數」、「小數」、「長度」、「時間」、「日期」及「角度」等數學教學法,和完全和臺灣不同,造成新移民子女學習較困難。

  研究團隊著手編制民族數學教案,設計「陪媽媽去逛街」(加減)、「小龍夢遊東南亞」(乘除)、「國家寶藏」(分數)、「時光寶盒」(時間)及「不願面對的真相」(角度)等五個較困難且兩國教法不同的單元。

  第三年選出11位成績低落組及7位其他組成績較低的新移民子女,共18人接受3個月補救教學,平均成績從53.11分進步到59.67分;超過6成5比率的老師觀察發現,學生會回答所提出問題,以及學生上課很專心,不會東張西望。

  另針對21位新移民子女,進行民族數學實驗課程,五個單元各上課80分鐘,整體學習成效良好,也增進文化認同,8成9受訪學生表示滿意。最後將民族數學教材整合,設計成「加減乘除」、「時間」及「角度、分數與小數」三大單元,針對8人進行加深、加廣之數學課程,學習成效高達9.34分(滿分10分)。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