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2244人
圖 新聞投稿
2010-06-04
影音》第十屆傑出校友-丁愛博(美國史丹福大學名譽教授)
當年負笈來臺求學的五位留學生,憑著對中國文化的熱情,因緣際會之下,開創了臺師大國語中心的歷史。其中丁愛博(Albert Dien)教授在民國46年自國語中心畢業以後,又曾旅居台灣兩年半,先後擔任史丹佛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所長。丁愛博回憶在美攻讀漢學的過程,他說,研讀書面中文已經十年,卻連一句簡單的「你好嗎?」都說不出,漢學對他來說相當枯燥、死硬,又困難無比;來臺後,處在使用中文的環境,中國文化、習俗隨處可見,才讓這門學科活了起來。
臺師大國語中心46級畢業的傑出校友丁愛博,為國語中心第一位學生。丁教授青年時期便嚮往中華文化,遠道負笈來臺,且終身推動中國語文及歷史文化之研究,功績卓著。本校目前在對外華語教學上得享領導地位、我國目前對外文教活動有堅強競爭力,多得力於丁教授當年之創舉與多年不輟之努力。
民國46年丁愛博由國語中心畢業。先後任教於夏威夷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並曾於1962至1963年間擔任臺北史丹福中心主任。他的研究領域著重於六朝時期(220-581)的中國歷史,也有教授中亞的課程,並有多部學術著作出版。經數十年的教學研究經驗,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在國際漢學界地位崇高,廣受景仰;1993年退休,仍任該校名譽教授,且於2009年獲頒該校教學卓越終身成就獎之殊榮。
慕道東來催生師大國語中心
本校國語教學中心自民國四十五年成立,五十多年來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華語教學重鎮,每期學員超過1,700人,累積校友超過48,000人,遍佈世界各國,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澳洲現任總理陸克文、英國皇家學院院士麥大維皆為本校校友,活躍於世界政、經、商、學各界,對於中華文化的宣揚,貢獻卓著。
然而,國語中心的催生卻是因緣巧合譜出的一段佳話。過去漢學著重教導書面文字,以研究為主,對口語中文相對不重視。美國康乃爾大學為增進學生中文口語能力,由七所知名大學研究生中,進行甄選,擇優選出五位送到臺灣。在此背景下,丁愛博教授獲選為第一批來臺的五位學生之一。除丁愛博(Albert Dien)外,其他學生分別是石清照(Catherine Stevens)、李豪偉(Howard Levy)、賀理查(Richard Howard)與葛麟(Donald Gillen)。當時的英語系主任梁實秋教授邀請系上幾位國語相當標準的教授,非正式地開班指導他們,一開始只能借用一般學生教室,經過多年耕耘,逐漸形成了學校體制內的一個正式教學單位。
其中指導丁愛博的是盛靜恆與袁乃瑛兩位,兩位後來也都有卓越的學術成就。他回憶在台求學的時光,自謙地說:雖然無法企及兩位老師的標準,但她們認真的教學態度,也激勵他發憤學習。
推廣中華文化致力語言教學
來臺前,丁愛博已取得加州柏克萊大學的碩士學位,並註冊就讀博士班,同時在東亞圖書館擔任參考館員。他研讀書面中文已十年,幾乎都是文言文,但連一句中文都說不出來,甚至是簡單的「你好嗎?」也不行。丁愛博曾說:沒有來臺的話,他可能會繼續待在柏克萊的圖書館,或是甚至離開漢學研究的領域。但來臺的研習,為他打開許多機會之門。
丁愛博在芝加哥大學的啟蒙老師,是知名的漢學學者。這位教授曾告訴他,聲調不重要,學會口語中文反而會阻礙對文言文的理解!這種觀念在當時很常見。來臺後,丁愛博與某位臺灣友人聊天時,中文發音被友人的女兒嘲笑,他才驚覺聲調的重要性。旅居臺灣的兩年半,讓丁愛博耳目一新。
枯燥困難漢學來臺迎刃而解
來臺前,漢學對他來說相當枯燥、死硬,又困難無比,但住在使用中文的環境,中國文化習俗隨處可見,讓這門學科活了起來。他還記得看到廣告《新版二十五史》的招牌時,心中湧起的興奮感。師大學生的必修課『孟子』,一班人數可能比全美國讀孟子的人還多。每日的所見所聞都是全新、刺激的,令丁愛博難忘。最重要的是,他遇到他未來的妻子---丁淑芳女士。她當時是師大英語系學生,也是他的台語家教。丁愛博伉儷最近才剛慶祝了五十週年的金婚紀念日。
一九六○年,丁愛博取得夏威夷大學的教職,其中一項職責正是教口語中文。這項工作進而讓他在一九六二年,來臺擔任史丹佛中國研究中心的主任,並於次年成為中國語文聯合研習所的所長。在任期間,丁愛博開辦語言課程,應用他在師大學習的心得――口語與閱讀課程必須相輔相成。這個觀點在今日似乎是常識,但當時並非所有人都認同。丁教授認為當時那些乖乖聽話的學生,未來在進行學術研究時,必定會遇到瓶頸。
漢學之旅開啟華語教學契機
今日學華語的環境跟以往已截然不同。對外國人而言,中文仍然不好學,但教學法的進展、新課本、有聲教具的運用與經驗豐富的教師,都已經提升了中文學習的效果。現在已經沒人會先苦讀書面中文多年,解讀文本,才開始學口語。中文成為活用的語言,文章的句型結構跟學生在口語訓練吸收的句型相呼應。在中文是生活用語的地方學習中文,是難得的機會,在此學到的技巧,也會終身受用無窮。因此,丁愛博建議有意來臺的外籍學生認真學習,充分利用旅居臺灣的每個學習良機。

當時的五位學生都在美國主修漢學,為了學習實用的日常中文,專程來臺;後來學成回國,都在中文相關研究上精進發展,得到極高學術成就;而他們當初漂洋過海前來臺灣的探究之旅,不僅開啟了臺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的歷史,也開創了臺灣華語教學的契機。【撰稿/陳品倩、張芝榕,影片/莊雅婷】

其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