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下一次選舉著想的只是政客,為子子孫孫著想的是政治家」從教職轉入公職的吳水雲老師總是如此期勉自己,從小在花蓮長大的吳老師,對這片土地有一份濃濃的愛,臺師大畢業之後,他沒有留在發展較多的台北,選擇返回故鄉,為自己熱愛的鄉里貢獻一己之力。這一路上吳老師擔任過明義國小校長、美崙國中創校校長、省議員、兩屆花蓮縣縣長以及監察委員,退休後仍擔任監察院高級顧問及行政院客委會諮詢委員,但在他身上嗅不到任何一點官員氣息,反倒從吳老師的言談及平淡生活中,讓人深深體會什麼叫「誠、正、勤、樸」。
吳水雲老師出生於花蓮縣吉安鄉的一個大家庭,和長兄相差十二歲,家中大小事物幾乎都由長兄掌控。家裡的兄弟姐妹沒有人敢反抗大哥的意見,是絕對權威式的管教。當時的年代,如果想要讀書,長輩們心中的第一志願就是醫師,沒辦法就念理工,最後才是師範。吳老師說:「我非常怕看到血,只怕病人還沒暈倒,我就先暈了。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盧梭的《愛彌爾》,書中對於教育的理念及方法,讓我深深感動,所以在我高二時就下定決心,要考師範大學。」
但吳老師想念師範的想法,硬生生的被大哥否決了。雖不敢違背大哥的意見,卻又無法抑制想實現夢想的渴望。吳老師藉故參加當年在台北舉行的全省排球比賽,北上參加考試。雖然順利的考取了臺師大,回家卻不敢說。放榜後,大哥當然抱持著反對的意見,還好吳老師的父親同意讓吳水雲老師念臺師大,大哥也只好全力的支持、培養吳老師。
剛考進臺獅大,因為是從花蓮北上讀書的孩子,剛開始吳老師有一種莫名的自卑感。很多的場合都不敢說出意見,就算別人的意見明明不是非常高明,他也不敢發言。後來,他漸漸領悟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是坦然相對,自己應該要勇敢的站出來,他才將這樣的自卑感消除。走出自己的封閉世界,積極參與學校中各樣的活動。
吳水雲老師表示,他是在光復之後才開始學習國語,所以進入臺師大求學後,他花費非常多的時間在語文學習上。不僅致力語文學習,吳水雲老師在體育方面也有傑出的表現,還獲選為排球校隊。
臺師大畢業後,本著對花蓮的熱愛,吳水雲老師毅然決然的離開工作機會較多的繁華台北,回到孕育自己成長的花蓮。在花蓮的第一份教職是在花蓮師範學校,他在這所學校任教三年,是花蓮第一位大學畢業的年輕男老師,吳水雲老師非常關心每一位學生,也幫助不少學生度過難關,他們的人生也因此轉彎。
花蓮地區的居民大多是閩南人及客家人,在選舉時往往彼此牽制。因當時政治的考量,吳水雲老師年僅28歲,就被指派至當時花蓮最大的明義國小,擔任校長一職。在明義國小擔任校長的九年,對他來說是人生的一大考驗,但因辦學績效良好,也為他從政奠定穩固的基礎。
從教職轉入公職的動機,要從吳水雲老師在擔任明義國小校長期間,縣政府委託他成立縣立一中時說起,那時因為縣政府委託成立的公文,沒有會人事室,導致吳老師在申請人事費用時,頻頻被人事室主任刁難。他想起日本有一句話:『對誰不滿,就想辦法爬到他上面。』所以,他就想要能夠爬到他上面,就要當上縣長,所以吳老師下定決心,走上政治這條路。
政治要靠選舉,選舉需要鈔票。但是吳老師沒有雄厚的金援,於是他就積極出席各樣的社會活動,廣結善緣。為了認識更多人,吳老師從不在同一家理髮店理髮,也特別叮嚀師母買菜時,不要貪小便宜要小販多送蔥、蒜,反而要多買一些;不僅如此,吳老師甚至騎摩托車時,在路上看到有人急著等車,就會主動送他們到目的地,就算不順路也依然如此。這樣,幾年間吳老師建立了眾多的支持者。
吳水雲老師從教育轉戰政治,多年來他依然記得在臺師大求學期間,所習得的核心價值。吳老師強調,教育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愛心。而面對現在師資的飽和,他鼓勵臺師大的學弟妹們,找出自己的位置,確定自己的目標。吳老師說:「兩點之間最短距離是直線。」確立自己的目標,並積極朝理想出發。【撰稿/孟繁琳、影片/莊雅婷】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