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一中校長郭伯嘉,是數學系62級畢業校友,從基層教師做起,犧牲假日陪學生讀書,把每個學生帶起來,還募款幫助弱勢學生,在台南二中受肯定當上校長,去年更接掌台中一中,他謙虛說,「他只是盡師大學生當老師的本分。」
39年次的他是台南安平人,高中讀台南一中,父親是建築包商,原本栽培他念成大建築,但受高中老師影響,說他數學成績優異,「幾乎是考不倒」,加上媽媽希望他當公務員,所以考大學只填台大和師大數學系,最後考上第二志願。
民國62年畢業後,就到新化高中實習,當時大家都把教職視為沒前途,又窮又呆板,自己承受不少社會壓力。
他記得,當年第一次領薪水,月薪1843元,扣掉包給2位朋友結婚的600元紅包,只剩下1243元,連養活自己都成問題,又覺得自己個性外向,一度排斥當老師,當兵時雖通過留學考,但家人卻反對他出國深造,差點鬧家庭革命。
退伍後,他逐漸調整心態,「當一個老師,就要決定要當窮人,才能把書教好。」有了深刻體認,他回新化高中教數學,只要有人上課聽不懂,放學就補救教學,連週日也陪他們讀書,結果一班有8人考上國立大學,考大學錄取率5成以上,遠超過全國平均錄取率的不到2成。
行銷知識 老師如銷售員
有30多年教學經驗的郭校長說,教書是一門藝術,當老師就像銷售員,要把知識行銷給學生,學生有了一些成就,就是最大的回饋。
他說,當年有一位綽號「怪頭」的學生,在班上2年,竟連續23個月考0分,「早已拒絕數學」,經他努力溝通調整心態,聯考前一個月才看書,放榜考了23分,考上一間師範學院,學生寄信感謝他,還說「這是唯一沒考0分的考試。」
民國72年,他轉往台南二中任教,從註冊組長、合作社理事主席、數學科召集人、總務主任到教務主任。太太告訴他,「當老師最多只能教好三班學生,既然要實現教育理想,怎麼不去當校長,才能貫徹自己的理想。」所以他努力地當上校長。
他說,治校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位,鼓勵老師創新教學,還重視建物的生命力,校慶時複製早年校名銜牌,營造老學校歷史情境,也將舊大門重建及圍牆拆除改建為穿透性圍籬,使校門口景觀亮化美麗,將校園與社區共享,
此外,他也參與高中課程規劃,是九五暫綱、九八課綱的諮詢委員,並投入大學「繁星計畫」入學規劃作業,擔任教育部大學多元入學工作圈委員。
教育願景 健康樂活、優質卓越
去年8月,他接任台中一中校長,他的願景是「健康樂活、優質卓越」,注重每位學生的發展,至於教育具體措施,他說,「第一年還在摸索中,但有信心讓師生耳目一新。」
發起募款 濟助貧生
郭校長說,當老師不能只重視好學生,民國67年當新化高中訓育組長時,他找其他師大校友的老師,共同發起蒲公英基金,每人每月捐200元,「愛心如種子飛散各地」,幫助校內需急難救助的弱勢家庭,至今30年,幫助近萬人次學生。
去年接任中一中,恰巧遇上金融海嘯,他又成立野薑花基金,發起老師自由捐款和社會團體募款,讓家境困難的學生不用擔心,至今幫了近50人次的學生,最令他感動的是,當年在新化受幫忙的學生,已畢業賺錢可回饋母校,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當校長要有領導能力,是在師大奠定的基礎,他回憶四年大學生活,除了讀書外,就是參加社團及運動,包括登山社當嚮導、擔任攝影社社長,培養組織策劃能力,也加強領導和與人溝通。
他說,當年自己很調皮,因數學系女生少,同學呼朋引伴,一起到家政、教育及社教系修學分,「美其名是上課,看女生成分居多」,不過,這也讓他能學習數學以外的其他領域,開拓視野。
郭校長說,師大老師影響了他的處事態度,尤其是教數論的李嘉淦教授,對學生非常照顧;他說,許多同學來自鄉下,常喊著沒錢吃飯,結果到老師家吃,因此他之後發起募款幫弱勢,都受李老師影響。
此外,教拓樸邏輯的郭玢派、教高等微積分的胡澄生,以及和學生相處融洽的陳昭地、鄭芳芝、林福來老師等,都帶給他很大的影響。身為師大畢業校友,郭校長說,只是做好師大學生的本分,就是好好教書,他也提醒學弟妹,做好教書本分,「教育要能刻苦肯幹。」(採訪撰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