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語碩士47級校友邱煥堂,是臺師大英語系退休教授,投入陶藝創作40多年,是首位將西方當代陶藝創作觀念引進台灣的藝術家,並主張陶藝應突破素材及傳統觀念的束縛,展現自由創作意念,且開設「陶然陶舍」,為台灣培養出許多陶藝家,功不可沒。
引進西方陶藝 開風氣之先
邱煥堂就讀台大外文系時,就和師大結下不解之緣,不但常到英語系旁聽梁實秋教授解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作品,每年一定會參觀師大美展、畢業展,更結識了當年讀生物系的太太施乃月。
民國45年,師大首創全國唯一的英語研究所,邱煥堂深受所長梁實秋影響,考上後加強英語教學專業,研究所畢業再服完兵役,就回師大英語系任教,從講師、副教授到教授,長達36年。
邱煥堂和陶藝結緣,要追溯到民國53年,他獲得東西文化中心的獎學金,前往夏威夷大學進修「語言教學」時,那時他每天上下課,都會經過藝術系陶藝實驗場,各式各樣的製陶設備和陶藝品,對他有無比的吸引力。
從小對繪畫有興趣的他,和藝術系教授荷蘭(Claude Horan)熟稔了,對方鼓勵他選修陶瓷課程。懷著滿腹好奇,他開始研讀「徒手造型」、「陶雕」、「釉藥」等陶藝課程,除了觀摩老師示範製作外,他也利用課餘時間,做一些陶雕小品。
在夏大短短一年停留,現在回想起來,仍覺滿心的歡喜和感激。他特別讚佩美國陶瓷教授的胸襟開闊,沒有門戶之見,見到這位半路出家的外國學生,沒學過嚴格的學院派設計理論,但是抓起一把泥土,揉揉捏捏獨有創意。
優游創作40寒暑 樂陶陶
知道他只待一年,原本一週只上四小時課,特准他整天逗留教室裡,讓他自由揮霍時間和泥土,盡情的燒製喜愛的陶瓷。到了隔天七月回國時,他的行囊中就多了許多他親手用異國泥土燒製的作品。
回到台北之後,授課餘暇,他跑到鶯歌、北投一帶的陶瓷工廠參觀,希望多學一點竅門。有一天他在館前路的天一陶瓷門市,看到一些造型和釉色很符合他興趣的作品,鼓起勇氣去毛遂自薦。
之後他爭取到中和的天一陶瓷工廠,以設計量產商品換取自由創作機會,這也是他眼中的最好報酬,就是無條件的取用泥土,和利用釉、拉坯機和燒窯,加上自己多方閱讀陶藝方面的書籍,總算學了不少東西。
邱煥堂的陶藝作品受到注意,是參加歷史博物館「五行雕塑小集」,以及陸續入選義大利法恩札國際陶藝展之後。他為了方便創作,省吃儉用的存了一筆錢,買蠦轆、電窯,並在太太施乃月協助下,嘗試配裝釉藥。
民國63年,邱老師在永和的家中成立「陶然陶舍」,週末教授課程招收學員,引進西方現代陶藝創作觀念,10多年來,帶領出連寶猜、高淑惠、蔡容祐、沈東寧、鄭永國、林柏根、王正和等陶藝家,對台灣現代陶藝的推動,功不可沒。
民國64年起,邱老師在「藝術家」雜誌連載「陶藝與我」專欄,之後將多年累積的文章集結成「陶藝講堂」一書,成為台灣最熱門的陶藝入門書籍,書中公開作陶技法及及現代陶藝創作理念,多數學陶的人都受該書影響。
鶯歌陶瓷博物館內,常被遊客用來合照的公共藝術「禧門」,就是邱煥堂的代表作品,用許多片長方形正磚及斜形楔磚的陶磚,組合成對角彎曲的作品,表現出彩虹與拱門融合在作品中,象徵人類難以捉摸、卻可實現的夢想。
邱煥堂說,外國人參觀陶博館,看到「禧門」的自由創作風格,還以為是創作者來自外國年輕藝術家,一問之下,「原創者竟是我這位皮膚皺、頭髮白的77歲老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直說令人難以置信。
30多年來,教授英文是邱煥堂的職業:寒暑假及週末期間,製作陶瓷則是他的娛樂。在泥土和窯裏,在變化無窮的釉色裏,他飽嘗快樂。他說,通常先改好學生功課再作陶,否則一入迷就廢寢忘食,「太危險了」。民國86年退休後,邱教授專心創作陶藝,至今累積120多件作品,手下的形形色色作品,反映了他在藝術的才華。
感動、感傷、感恩 創作原動力
他說,藝術創作在用心體會,抱持「感動、感傷及感恩」:因內心感動而創作、對社會各面相敏銳觀察而生感傷,以及對協助創作的人、事、物懷抱感恩之心。這些,是他在創作遭遇挫折時仍不放棄的動力。邱老師說,好的陶藝是從思考裡出來,作為眼睛的對證。聽到的越多、知道的越多,想法越多,對藝術的看法,也越寬容。在陶藝世界裡,多培養對大自然的敏銳度,感受山川起伏、流水脈動等,一生享用不盡。
邱教授提醒學弟妹,一個人力求進步,不只要作陶藝,更要多讀書,從歷史、文化、文學中發現共同點,「第一流藝術家不只是藝術家,更是人文學家」,還要從生活中的建築、廣告、音樂等,體會隨手可得的節奏感及靈感。(採訪撰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