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與新北詩歌節共同主辦詩學講座,以「詩與內心的故事」為主題,4月16日於臺師大校本部登場。此次活動為2025新北詩歌節唯一一場校園講座,特別邀請曾獲《時報文學獎》敘事詩優等獎、報導文學作家及詩人楊渡主講,臺師大噴泉詩社共同參與,現場許多熱愛創作與文學的師生參與,展開一場詩與生命、記憶、夢境交錯的深層對話。
「詩,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內心故事的折射與時代記憶的回聲。」楊渡分享自身從1980年代開始寫詩的經驗,強調詩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表達,更是創作者與世界對話的途徑。他認為:「詩是一種能跳躍、能穿越現實的語言。當我靈感枯竭時,詩常常幫助我從不同的視角重新觀看世界。」
楊渡以其敘事詩作品《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為例,談到他如何從《史記》中提煉歷史情節,受荊軻刺秦王的情節啟發,再配合詩的調子與聲韻,建構出一首融合歷史與情感的長詩。他指出,當代長詩的創作困難在於要兼顧敘事結構與抒情節奏,而詩句的選擇與排列,更是最後將內在感情具象化的關鍵。
談到靈感的來源,楊渡以「捕夢者」為意象,提出詩人如夢境的旅行者,擷取生活與記憶中的象徵。他援引《哈札爾辭典》中的傳說,創作出〈捕夢者〉一詩,描述一名夢中流浪者尋找解夢書,赫然發現自己才是真正的解夢人,這樣的意象強調出文學創作者的使命,在於不斷追尋夢中的理想形象。他也提到自己年輕時受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克魯泡特金的影響,嚮往大山大海、自由與流浪的精神,至今仍是寫作與生命的驅動力。
楊渡邀請噴泉詩社學生朗誦詩作,透過現場朗讀讓聽眾更直接感受詩的節奏與聲韻。他表示,朗誦詩其實是一件很美的事情,能幫助讀者理解詩中蘊含的情感與意象。透過這樣的方式,也讓聽眾更具體體會詩的語言魅力,進一步感受詩與生活的連結。
「詩其實不玄,它是內心的鏡像。」楊渡鼓勵聽眾,從自身經驗出發,將感受化為語言。他說道:「你會發現詩的準確性,有時遠遠超越其他形式的寫作。」他也分享自己如何將Bob Dylan的歌詞、流浪詩人的意象,融入報導與散文之中,讓詩成為一種跨越類型、拓展視野的語言實驗場。
在講座結尾,楊渡提到,詩的魅力在於它能包容內心的歧異與矛盾,正是能難以言說的情感,詩提供一種獨特的出口。他說,寫詩如寫日記,是與自我與世界對話的方式,能表達那些複雜難解的情緒、時代的幽微感受與個人的虛無感。「詩人的命運,彷彿一條河流,最終流向心靈的海洋。」楊渡以這句話回顧他的創作歷程,也邀請聽眾繼續在詩的河流中航行。(撰文:校園記者國文115賴慈萱/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