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暖日永續節」於4月28日在綜合大樓202演講廳舉行數位媒體論壇。論壇以「數位媒體社群影響力」為主題,邀請業界媒體人陳信聰、方君竹、邱敬擔任與談人,從公共媒體、民營媒體與非營利媒體三大視角,深入剖析當代媒體生態,並呼籲閱聽人有意識地選擇與支持優質內容,共同打造健康媒體環境。
臺師大暖日永續節自創辦以來規模持續擴大,今年邁入第三屆,共舉辦八場系列講座與論壇活動,並首次於勤樸樓中庭舉行策展。此外,5月2日至3日將於日光大道舉行「暖日市集」,集結近70個攤商單位,並邀請臺灣大學聯盟三校社團演出,期望將永續理念融入校園日常,深化師生的永續意識。
CSR@天下總編輯黃昭勇亦親臨論壇現場。他表示,永續不僅是意識形態,更是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變遷挑戰,他鼓勵大眾從日常生活出發,透過多食蔬食、減少碳排放,為改善環境污染貢獻力量。
本次論壇吸引超過60位參與者報名參加,由華語117林洸含同學擔任主持。三位媒體人分別從「關注議題」、「深入議題」、「實踐議題」三大面向,引導現場聽眾循序漸進地思考媒體的角色與影響力。
《報導者》影音製作人方君竹以「想像一個以情感敘事的新聞業:『新聞迴避』的年代,公共議題如何叫好又叫座?」為題,分析當前媒體生態與閱聽習慣。他指出,在資訊爆炸、分眾化嚴重的時代,深度報導難以吸引大眾關注,因為人性往往偏好八卦與聳動內容。「食材一樣營養,但料理更好下嚥。」方君竹以美食作比喻,強調媒體人需在敘事方式上巧妙妥協,「為良藥裹上糖衣」,以情感包裝公共議題,兼顧點閱率與內容價值。
華視新媒體部經理陳信聰以「我們與電視的距離?」為題,幽默分享自己超過20年的媒體從業經驗。他從反送中運動、六四天安門事件等重大報導談起,回顧傳統三台時代到數位轉型的歷程。陳信聰認為,記者是一個極具穿透力的角色,能夠跨越不同階層、區域、行業與社會鴻溝。然而,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之間仍存在一道明顯的鴻溝。儘管老媒體在轉型過程中步伐緩慢,但擁有豐富的經驗與資源。他相信,老媒體雖走得慢,卻能走得更長遠,並且正逐步跨越這道鴻溝。
CSR@天下數位資深成長編輯邱敬則以「從『為淡水河做一件事』到『全台瘋流域』」為題,分享媒體實踐永續議題的經驗。她強調,當永續不再只是口號,媒體必須從認知推動到實際行動,運用報導影響力串聯利害關係人,建立生態圈,進行議題轉譯、策略擴散、數位策展及體驗設計,推動深層變革。
在綜合對談環節中,三位與談人也針對有志投入媒體行業的學生給予建議。邱敬認為,進入媒體業不必侷限於相關科系出身,只要具備敘事熱情與持續學習的態度即可。陳信聰亦以自身非媒體相關科系畢業的經驗為例,強調「熱情」是關鍵。他鼓勵學生透過實習、工讀或經營自媒體,累積實戰經驗,增強競爭力。
談到媒體素養,方君竹提醒現代閱聽人應培養「資訊節食」與「情緒覺察」的能力,避免被動接受訊息,應主動選擇與管理訂閱內容。他鼓勵大家觀察自身狀態,依照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資訊,而非任由情緒操控閱聽習慣。邱敬則補充,應養成「自主搜尋」的習慣,透過多元資訊來源交叉驗證,提升獨立思辨與判讀能力。(撰稿:校園記者幼家科學115林宸伃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