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416人
圖 新聞投稿
2025-04-15
科技系參與國科會科普創意松成果展 打造線上即時的沉浸式科技學習體驗
圖
活動負責人李靜芳老師展示展覽攤位及海報
圖
李靜芳老師(舞台上左邊)及徐逸堯老師(舞台旁右邊)解釋如何進行機械手臂競賽
圖
屏科大周保男教授代表工程與科技教育SIG與台北市大湖國小朱雅菁校長頒獎
圖
張軒寧博士生從算法與算力的角度介紹AI技術的發展
圖
曾騰輝老師展示AI辨識箭頭方向來控制機械手臂及張佩均(最右邊調整視訊設備)進行線上直播
圖
(圖六)徐翊堯同學分別在互動攤位與兩位外國人(左)及親子們(右)進行機械手臂遊戲
圖
李靜芳老師(中)向國科會的曾科長(左)說明機械手臂的操作方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的科普計畫團隊,以「機械手臂為核心的STEM設計思考」為主題,參與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於114年2月15日至16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主辦的第二屆《科普創意松成果展》。本次科普計畫,響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精神,教學設計從生活情境出發,以「抹果醬吐司」等生活化的任務,引導學生透過具體操作及理解抽象邏輯,進而掌握RFID卡牌式的程式設計,與機械控制等實作技能。此外,課程亦結合海洋永續(SDGs)議題,讓學生在操控機械手臂的同時,反思環境與科技的關聯,將工程思維與社會關懷自然融合。

本次成果展於15日舉行「機械手臂 x 河內塔 PK競賽」,參賽者需運用搖桿機械手臂,完成邏輯與數學結合的挑戰,競技與思考並重,最後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周保男教授代表國科會工程與科技教育SIG,一起和台北市大湖國小朱雅菁校長頒獎。

16日則推出「AI核心競技場」,張軒寧博士生從算法與算力的角度介紹AI技術的發展,亞東科技大學曾騰輝老師以網路AI影像辨識工具來控制實體機械手臂的應用,並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系大學部畢業的教育夥伴梁維銘老師,目前就學於加拿大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 SFU)教育科技與課程設計的碩士(Master of Education, MEd in ETLD),遠端連線進行對談),共同探討AI教育的國際接軌。

除此之外,活動也提供互動攤位,讓參觀者能實際操作體驗RFID機械手臂的運作,徐翊堯同學分別在互動攤位與兩位外國人(左)及親子們(右)進行機械手臂遊戲(圖六)。藉此來思考科技應用的情況,也展示本計畫團隊數月以來,在偏鄉與離島小學,將STEM教學與SDGs議題導入課堂的成果,其中包括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機械手臂與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室舉辦兩場親子工作坊,推廣親子共學的互動模式。

活動期間國科會的大眾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科的曾黛如科長亦到攤位來給團隊鼓勵,由李靜芳老師向曾科長說明及示範機械手臂的操作方式。

本次展覽中,結合教學創新與科技,導入360度全景直播技術,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打破時空限制,讓知識傳遞零距離。此任務是由就讀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張佩均同學負責,透過Insta360全景攝影機,串接OBS系統進行推流,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觀眾能自由切換視角、深入互動,讓原本較為靜態的展演,轉成動態、即時、多點並進的學習現場。觀眾可透過各種數位通訊裝置,自行選擇想觀看的角度,彷彿身歷其境,沉靜於科學與工程的互動體驗。

張佩均同學進一步表示,這場直播突破傳統鏡頭侷限,提供全方位視角,也讓觀眾能更貼近參與學生的學習歷程。她自己不只是參與者,更是學習成果的發聲者。透過科技,讓教室裡的創意與思維走向更廣闊的舞台,也讓教育實踐能被更多人看見與理解,家長及遠端觀眾透過360度直播畫面,能即時參與孩子的每個操作細節,感受到學習的真實溫度與成就感,實踐「學習向外連結」的理念。

科普計劃丁玉良教授表示,此次活動的比賽獎品,非常感謝智高公司的林玫芸副總經理贊助。此外,也表示在科技教育與科學知識普及的推動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系正站在科技與科學教育交會點,未來將持續推廣創新型態的科普活動,讓更多學生、老師與家長都能共同參與、共創科技教育學習的未來。(資料來源:科技系 / 編輯: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