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303人
圖 新聞投稿
2025-02-14
野式女孩兩年計畫 展現自然與文化探索的壯遊成果
圖
野式女孩於臺東深山和魯凱族獵人德日尚,學習搭建獵寮。
圖
野式女孩於阿美族傳統家屋裡,與藤編職人陳豪毅(右一)學習編織獵籃。
圖
野式女孩獲頒113年創意影片獎5萬元。
圖
野式女孩獲頒112年成果徵選銅獎3萬元。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主辦的「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入選團隊「野式女孩」以山林探險與文化體驗為主題,展現了臺灣自然之美與文化深度的精彩結合,讓青年重新連結自然、探索自我。

2023年,4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的女孩,組成「野式女孩」團隊。跟隨魯凱族獵人——德日尚,深入臺東深山搭建一座獵寮。榮獲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頒發「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的「銅獎」及「影片佳作獎」。

2024年,隊長謝采言再度組成團隊,跟隨阿美族藤編職人——陳豪毅,學習編織獵籃。並再度獲得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肯定,榮獲「銅獎」及影片最大獎「創意影片獎」。

「野式女孩」壯遊臺灣 探索原住民文化與山林智慧

由謝采言、蔡沅倢、許祐寧與杜昀蓁四位女孩組成的「野式女孩」團隊,深入臺東縣金鋒鄉山區,跟隨魯凱族panapana (走山的人)德日尚,學習獵寮搭建、植物辨識、山林生存技巧,以及打獵與自然永續的智慧。

在全程無訊號的山林生活中,她們搭建了一座獵寮,從鋸竹材到鋪設屋頂,親手完成每一個細節。雖然山裡又熱又悶,洗澡只能下切到溪裡沖沖水,還有很多蟲子,但團員們克服下來,重新體悟到這個自然是所有生命的自然,不是只屬於人類的自然。

活動過程中,團員們參與了入山儀式,學習到原住民對山林的尊重與崇敬。她們也親身體驗到打獵的過程。德日尚說:「我們打獵都還是會希望盡量能用捕獸夾。」在山羌斷氣前,他不斷溫柔撫摸著牠的身體,陪牠到生命最後一刻。打獵不僅是生存需求,更象徵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與對每個生命的尊重。

下山後,團隊參訪了多個部落手作工坊,體驗排灣族琉璃珠與羊角鉤技藝,並透過社群媒體分享所見所聞,希望能將這些難得的文化記憶推廣給更多人。

這場壯遊不僅展現了青年勇於挑戰的精神,更讓團員們收穫滿滿的人生啟發與反思。團隊將過程做成紀錄片,在成果發表時獲評委青睞,榮獲成果徵選「銅獎」及「影片佳作獎」。

阿美族藤編技藝再現生命力 「野式女孩」親手編織傳統獵籃

2023年的成果帶給隊長謝采言莫大的信心與感動,決定在再度組成團隊,參與2024年的壯遊計畫。這次的團隊由同系的林映彤,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的3位同學:黃予潔、李幼涵、王苡儒組成5人團隊。前往臺東尋找阿美族藤編職人——陳豪毅,學習象徵文化傳承與自然智慧的獵籃製作。

從採藤到成籃的挑戰旅程

藤編獵籃,阿美族語稱為「Takoyudan」,是傳統狩獵與農耕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從採藤開始,我們就體會到這項技藝的不容易。」團員林映彤回憶道。採藤需進入山林,從茂密的植被中尋找合適的黃藤,並與攀附的樹木「拔河」才能取下。取下的藤條,還需經過繁複裁剪、剖藤、曬乾、削藤,才能製成適合編織的材料。「這些步驟聽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卻是對體力與耐心的極大考驗。」

編織:堅持與妥協的藝術

完成藤條準備後,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從起底到平編,從六角編到回穿,每一步都需要高度的專注力與手部力量。「手上的藤條不僅鋒利且難以控制,但我們必須將它們編織成結構穩固、形狀美觀的籃子。」團員王苡儒分享到,她一度因技術生疏而想放棄,但在一次次堅持中,她驚喜的發現原來自己能從坐不住到忘了起身,進入旁若無人的心流狀態。

藤編獵籃在阿美族的傳統生活中,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涵。籃中的空隙,代表狩獵的分配智慧:看不見的獵物是自己的,露出的則是要與部落分享的。

編籃的五天野式女孩都住在陳豪毅親手蓋的阿美傳統家屋中,和家屋的貓、狗、蘭嶼豬一同生活。在家屋裡,團員黃予潔看到了去標籤化的可能,不分漢人與原住民、不分人類和動物,觀念拓展至動物界、生物界、乃至萬物神靈皆是如此,如此奧妙與單純。

「我特別驚訝於他們各自有好不一樣的背景——助教昊恩來自香港,學生時期修習建築;助教Fuyan原先在火舞團工作,後來輾轉來到這裡學習藤編,成為教學的講師;豪毅研究所就讀美術史,後來將所學以及自身文化,結合到小學教育及藝術活動中。」團員李幼涵回憶,「認識他們,讓我確信理論可以真正幫助到現實的實踐上,而不僅僅是空泛打轉的專有名詞堆積。」

藤編的當代啟示

「野式女孩」的藤編學習旅程,展現了傳統技藝的現代價值,也融合各自的專業領域。

豪毅說:「我很不喜歡用傳承這個詞,感覺像在責怪年輕人不願意學,但誰也沒有義務要去學傳統技藝,自己也沒有那個義務要教。不如說,你願意學,那我們就一起來做。」我們驚訝於他的瀟灑,也被他內心的細膩溫柔深深感動。現今世代間的傳承問題一一浮現於公領系夥伴的眼前,而電影系的夥伴則體悟到電影之於她們的意義:「有時候很容易迷失,電影不是一個熱門的、「實用的」、被臺灣重視的產業,製作電影的路上常常會不斷地想要找回初衷。但後來發現,電影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分享、一種交流的過程,不論是拍片過程中和夥伴、對手演員的交流,或是完成過後的電影,自成生命,分享故事到遙遠的地方。」

重新連結自然與自我,傳遞永續與文化價值

兩場壯遊計畫各具特色,卻有著共同的精神核心──透過實作體驗重新連結自然,並在探索中找回現代生活中逐漸失去的專注與靜心。野式女孩將旅程的所見所感透過社群媒體分享給大眾,期望能激勵更多人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許能踏出步伐開啟屬於自己的壯遊,用身心去體會臺灣不可思議的美與文化資產。(撰文:公領系謝采言、公領系林映彤 / 編輯核稿:胡世澤)

資訊連結:
1.青年壯遊臺灣-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https://www.yda.gov.tw/plan.aspx?p=1010&rn=-4921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