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358人
圖 新聞投稿
2025-01-03
歷史系中研院院士系列講座 蕭高彥講析自由主義的歷史脈絡與轉變
圖
中央研究院院士蕭高彥以「《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為題進行演講。
圖
蕭高彥院士和陳健文副主任合影,頒發感謝狀。
圖
歷史系博二生楊鈞量同學提問。
圖
圖
圖
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2月5日舉辦「中研院院士系列講座」第五場,在進修推廣學院順利舉行。本次講座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蕭高彥以「《自由中國》、新儒家與兩種自由概念」為題,從政治學與社會科學視角,深入解析兩岸對自由主義的歷史承接、延續與重構,為理解當代兩岸的政治發展與思想變遷提供重要啟示。

蕭高彥院士指出,《自由中國》這部刊物是重構臺灣自由主義的重要經典文本。他透過胡適與張佛泉的思想,闡述19世紀「冷戰自由主義」與當代兩岸自由主義的繼承與批判。蕭院士分析歐美政治學界對自由主義的發展脈絡,指出西方自由主義逐漸區分出「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兩種概念。傳統自由主義強調「消極自由」,即民主、平等、多元共存的價值觀;而「積極自由」則偏向一元主義,強調集體目標的實現。

他進一步說明,臺灣自由主義者主要承襲英美體系的自由思想,重視「消極自由」,對於「積極自由」則抱持保留態度。在這樣的背景下,蕭院士引用張佛泉的「方法論」,提醒大家謹慎看待自由主義框架在不同時代與地區的應用,避免出現「時代錯置」的問題。

講座中,蕭院士將自由分為三個層次:認識、否定(選擇)、控制(價值判斷),並引用張佛泉的《自由與人權》一書,說明二戰前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是相互交織的政治理念,但在哲學層面上仍各自獨立。張佛泉主張,自由的價值應優先於民主,因為個體權利的確立必須伴隨對他者的尊重,只有在「為己」且「為他」的前提下,個人才可能成為具道德自覺的主體。

蕭院士亦提到,近代中國自由主義的發展歷程中,胡適、陳獨秀、殷海光、徐復觀、嚴復、牟宗三等知識分子對自由主義各有不同詮釋與主張。特別是《自由中國》內部曾存在自由主義觀點的分歧與爭議。例如,新儒家代表徐復觀批評張佛泉的自由觀點,雖然張佛泉進行了一定修正,但兩者之間的「對話」始終未能展開。而殷海光則以「心靈自由」與「外部自由」的區分,反駁張佛泉提出的「諸人權即諸自由」理論。

此外,蕭院士指出,中國自嚴復翻譯《天演論》後,便開始嘗試擺脫西方自由主義框架,逐漸發展出符合自身現實需求的工具性自由主義。他認為,西方自由主義者批評中國自由主義停留在工具性層面,但中國的自由主義發展乃是後期演化的結果,並非對西方自由主義的完全復刻。

蕭院士強調,政治理論的發展無法脫離歷史詮釋的框架,理解東西方政治的發展脈絡,必須掌握自由主義的歷史背景,才能進一步洞察自由主義對近代中國政治體系的深遠影響。

歷史學系副主任陳健文在講座結語中表示,歷史發展的推進需要掌握時代氛圍與重大歷史事件的脈絡。他強調,歷史學應加強與政治學、社會科學的對話,從更高的視野探討臺灣的歷史脈絡,為未來的歷史研究提供更寬廣的思考空間。

此次講座不僅為參與師生帶來豐富的知識視野,更啟發了關於自由主義在兩岸歷史發展中角色的深入省思,也展現了臺師大歷史學系在學術交流與跨領域對話上的積極努力。 (撰文:校園記者 歷史116胡佳萱/編輯:張適/核稿:胡世澤)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