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4日下午5時,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同步發布「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23」(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簡稱TIMSS)調查結果。臺灣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受教育部委託參與該計畫,研究成果顯示,本次雖受COVID-19疫情影響,我國此次測驗表現依然卓越,四和八年級學生數學成就皆排名第二;四和八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分別排名第三和第二,展現我國教育體系的穩健。
IEA自1995年開始辦理TIMSS計畫,每隔四年針對參加國家或地區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抽樣,進行數學與科學的教育成就調查,本次調查共有58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四年級評比、44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八年級評比。此次調查是我國自1999年來第7次參與,四年級計215校、5,308名學生,八年級計184校、5,543名學生參與。
根據TIMSS 1999至2023趨勢分析的結果,我國四和八年級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整體成就表現均顯著優於國際平均水準。相較於TIMSS 2019,我國四年級學生在數學和科學整體表現有所提升,特別是四年級科學成就進步了15分,為歷年最佳表現;我國八年級學生科學成就亦維持高水準表現,達優級學生百分比為歷屆最高。此外,我國四年級數學及科學落後學生百分比持續下降,八年級數學落後學生亦同,整體成就穩居國際前茅。
教育部感謝第一線教師的投入及努力,未來將持續辦理自然科學及數學領域教師課程模組發展及增能研習相關計畫,藉由好玩的課程設計,及探究實作及自然科學實驗活動,以具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抽象概念,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及自信;另將持續提供學習扶助資源,幫助學習低成就學生穩固基礎學力,逐步提升學習成效。
除學科之外,TIMSS 2023特別納入環境意識評量,我國學生表現優異。四年級環境知識成就566分、八年級553分,遠高於國際平均,顯示我國學生對環保的重視程度極高。另在數學及科學學科的相關態度方面,我國四和八年級學生對於數學和科學仍多為不喜歡,然此類學習熱情與智識增長無法兼得的情形並非我國獨有,且與TIMSS 2019相比,我國學生的學習自信已呈現改善趨勢。
臺灣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排名全球第二;科學成就則分別排名第三、第二。不過調查也發現,不喜歡和沒自信學數學及科學的學生百分比,台灣也均高於國際平均。學者認為,除了儒家文化的因素外,也和課程難度提升及國中會考有關。國教署長彭富源則表示,將盡快與教學輔導團和現場教師研究調查結果,調整未來方向。
計畫主持人、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李哲迪副研究員,根據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四年級學生的數學、科學成就表現國際排名分別為第二名、第三名,其中數學僅輸新加坡;八年級學生分別為第二名、第二名,兩項也都只輸給新加坡。不過雖然臺灣學生數學、科學的學習成就高,但歷次調查結果均顯示,學生有學習疏離的問題,如缺乏興趣、沒有自信,或認為學了沒有價值。
李哲迪指出,南韓、日本也有類似情況,只有新加坡是例外。過去有研究認為,這和儒家文化強調學習的責任心有關,此外,也和四年級到八年級的課程難度提升,老師配合調整教學方式有關。
臺灣學生在此次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的優異表現,不僅驗證108課綱素養導向課程的價值,更展現我教育體系面對挑戰的韌性與實力。教育部將持續精進各項教育政策,在既有的基礎上,打造提供學生適性發展之教育環境,讓每位學子除了學科增能外,亦可透過探究與實作課程,發掘學習興趣及自信。
國家教育研究院林從一院長說,當社會更注重學生的學科表現,並看重同儕間的比較,例如八年級學生將面臨會考,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就會下降,建議可透過實作或辯論的方式讓學生有參與感,提升自信和興趣。(資料來源:科教中心、教育部、聯合報 / 編輯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