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鑑於現代教育環境快速變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需求日益增加,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於113年10月31日(星期四)辦理「家長學」講座,特別邀請台北市家長協會胡語姍理事長擔任講座,希望家長學講座能幫助師資生未來進入教學現場後,在面對家長時更加自信,並能預先準備應對各種潛在的挑戰,從而促進親師之間的合作與溝通,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家長學」講座誕生的背景,源於臺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林子斌對教學現場不斷地觀察,林子斌院長發現,過往師資培育的課程設計多專注於學生的專業能力,卻少有關於面對家長溝通的相關討論。但他不斷地在教學現場聽到這些需求,因此提出了開設「家長學」的構想,並邀請助理教授徐秀媫共同設計規劃,同時也希望藉由本校師資培育大學之社會責任,增加師培大學與教育現場連結,提供師資生了解現場親師溝通困境及解決方式機會。
徐秀媫老師也認為,若有機會讓師資生在校園中就熟悉家長的想法及心態,未來進入教育現場後能更好地應對家長的需求,並以「提升對家長的了解」、「廣邀校長、主任等有經驗的教職分享各類議題」、「擔任導師如何經營班級、與家長有良好溝通」,及「讓家長知道老師是怎麼想的」等4面向設計家長學系列活動。
本次講座中,胡語姍理事長探討了現代家庭在育兒與教育中所面臨的多重挑戰,從少子女化的社會趨勢到數位科技的衝擊,剖析了家庭結構與教育環境的多樣化如何影響家長的角色定位,並提出實用建議與應對策略。
胡理事長指出:「多樣化的家庭結構意味著每個家庭的教育需求都是獨特的。」,單親家庭、隔代教養與新住民家庭等多元化家庭形式對教育需求的影響不盡相同。隨著教育體制朝多元化發展,家長對教育的期待也逐漸轉變。傳統升學導向模式已無法完全滿足現代家庭需求,越來越多家長傾向於選擇特色化教育模式,然而,選擇的增加也伴隨著決策的壓力,加上數位化時代,電子設備成為學習重要工具,同時也讓家長面臨平衡學習與娛樂的挑戰,以上種種造成家長在孩子教養上壓力及不安,而教師也更容易面對家長及學生們的多元聲音與反饋。
胡理事長以親身經歷舉例並分享教育現場中,教師可運用的方法及工具,是如何建立支持網絡。理事長認為無論教師或家長,共同目標都是為孩子好,但有時只是看事情的角度與處理方式不同造成溝通落差。因此,「家長」、「教師」、「學校」甚至「學生」都應該共同努力,積極應對現代教育中挑戰。
而臺師大師培學院希望透過家長學系列活動,提升師資生未來在教育現場面對家長時的溝通能力,並應對少子化趨勢產生的多樣化現場需求,與家長、學生及培育的未來教師們共同打造更有利的教育成長環境。(資料來源:師資培育學院 / 編輯核稿:胡世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