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vesti
travesti
travesti
點閱人次:412人
圖 新聞投稿
2024-11-13
前瞻中文研究國際研討會 聚焦未來學術趨勢
圖
陳柏言博士獲「113年度四賢論文獎」第一名,由鄭毓瑜院士頒發。。
圖
劉鐔靖博士獲「113年度四賢論文獎」第二名,由臺師大國文系系主任李志宏頒發。
圖
邱琬淳博士獲「113年度四賢論文獎」第三名,由臺灣中文學會須文蔚理事長頒發。
圖
鄭毓瑜院士演講「表達的難題:古典詩畫論如何面對唯科學主義」。
圖
衣若芬教授演講「AIGC文圖學:文科生的50個未來新職涯」。
圖
韓知延教授演講「不該被遺忘的現代學人:試論胡適與錢鍾書在韓國的研究趨勢」。
圖
大木康教授演講「介紹日本有關中國學的學術團體以文學為主」。
圖
阮秋賢教授演講「臺灣文學在越南:從譯介實踐到文學史理論建構」。
圖
楊治宜教授演講「一場逆向『世界詩歌』的旅行:數字時代的世界文學與當代華語網絡先鋒詩詞」。

由臺灣中文學會與臺師大國文學系共同主辦的「2024前瞻中文研究議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於11月2日至3日盛大舉行,吸引約150位國內外學者參與。會議共設6場專題演講與29場論文發表,聚焦前瞻中文研究議題,並探討「學術發展的脈絡與趨勢」、「議題的聚焦與整合」,以及「學者對話的凝聚與共識」。

其他學院也參與此次活動的辦理,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合辦,文圖學會(新加坡)、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社會科學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臺師大高教深耕計畫.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海洋漢學與世界公民」計畫協辦。

此次研討會匯聚約150位來自國際與國內的學者參與,共舉辦6場專題演講、29場發表會。另外,此次會議也頒發前三名之「113年度四賢論文獎」,分別由陳柏言博士、劉鐔靖博士、邱琬淳博士獲獎。

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兼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須文蔚教授致詞表示,臺灣中文學會一直期許成為年輕學者活動的舞台,也期待藉本次參考國際學會的舉辦方式為中文學界帶來更多學術能量。臺師大國文系主任李志宏教授致詞感謝此次臺灣中文學會的邀請,此次研討會也是在2019疫情後,臺師大國文系所舉辦的大型研討會議。除了希望恢復過去國際學術探討的傳統,更希望以此為基礎,舉辦更多國際研討會,也歡迎各位學者未來繼續參與。

此次六場專題演講分別為鄭毓瑜先生「表達的難題:古典詩畫論如何面對唯科學主義」、衣若芬先生「AIGC文圖學:文科生的50個未來新職涯」、韓知延先生「不該被遺忘的現代學人:試論胡適與錢鍾書在韓國的研究趨勢」、大木康先生「介紹日本有關中國學的學術團體 以文學為主」、阮秋賢先生「臺灣文學在越南:從譯介實踐到文學史理論建構」、楊治宜先生「一場逆向『世界詩歌』的旅行:數字時代的世界文學與當代華語網絡先鋒詩詞」。

開幕演講「表達的難題:古典詩畫論如何面對唯科學主義」,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暨文學院院長鄭毓瑜,深入探討古典詩畫在現代唯科學主義影響下所面臨的表達困境。鄭毓瑜院士首先提出不該再「理所當然」地讓唯科學主義(Scientism)用以規範人類的思想、精神與行為。並探討在面對新的技術體系,應如何將過去(古典詩畫)在眼前「重新描述」。當「科學界定的現代性」成為測定知識與社會的度量衡,我們將無法轉換回人的感受與表達。

演講中,鄭院士從美學、西方雕刻、東西方哲學、藝術理論切入。其中,鄭院士特別提出西方繪畫之「透視法」談及對視線、線條的精準。隨後,舉大村西崖之畫《山水》提出疑問,討論中國山水、文人畫不適用西方透視法之分析。圖畫的線條應是人的生命,是作者有感而發的。因此,在當代談論古典詩畫應非「肉眼可見」,而是「使得可見」,應使用個人內部的視線而非肉眼。演講結尾,鄭院士提醒,不應以科學的發明,定論人文學科,而應在科學的發展下追問,哪個框架才是人文學科可以採用的。

第二場主題演講「AIGC文圖學:文科生的50個未來新職涯」,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衣若芬先生主講。所謂「AIGC」即「AI Genaerated Content」人工智慧生成內容。衣若芬教授認為,從2022年生成式AI出現後,人類就進入AIGC時代。除此之外,現在是萬物都可以成為文本的時代,掌握AIGC文圖學(Text and Image Studies on AIGC)可以幫助「提高溝通技巧」、「增強學習」、「視覺素養」、「資料分析與呈現」及「創造力和創新」。

另外,衣若芬教授也提出「新文科」(New Liberal Arts)的概念,即具備「跨學科整合」、「技術驅動的創新」、「數字人文」、「多模式生成內容(AIGC)」及「社會實踐」等五個面向。最後,衣教授提出,AI是工具,文科生應專注的應是如何下指令,而非學習怎麼編程式。每個人都是創作者,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將生成式AI作為工具,提高個人生產力。

第三場專題演講「不該被遺忘的現代學人:試論胡適與錢鍾書在韓國的研究趨勢」,由韓國中央大學亞洲文化學部副教授韓知延先生主講。韓知延教授以胡適與錢鍾書為主題,歸納韓國學界關於二人的研究成果,並提出一些研究空白與原因,也提供未來的研究的方向。韓知延教授從歷史的脈絡梳理胡適如何在影響韓國知識界。較為不一樣的是,錢鍾書是以電視劇《圍城》播出後,在韓國掀起「錢鍾書熱」。

目前韓國學界關於錢鍾書的研究空白主要起因於研究的不均衡,如錢鍾書的研究多圍繞《圍城》展開,甚至以「修辭」為研究傾向。另一方面,譯介量的不足也影響研究可進行的廣度。演講最後,韓知延教授提出韓國學術界現存的兩大問題:重數量輕質量、缺乏創新。希望未來能透過「提高研究質量」、「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與「重視文本細讀」提供韓國的中文研究更進一步發展。

第四場專題演講「介紹日本有關中國學的學術團體 以文學為主」在會議第二日展開,由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退休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大木康先生主講。本次演講中,大木康教授系統性地介紹日本中國學術機構,分別是全國性大會、區域性協會與主題性大會。其中,全國性大會由於強調自主加入,因此會員皆是自費參加,與臺灣不同。

另外,全國性大會每年會一起審查所有論文,因此達到,即使只頒發兩篇到三篇的學術獎,也具一定客觀性與公平性。日本區域性協會以「游」與「飲」辦理研討會,使會議達到融洽的討論。另外,主題性學會、全國性大會皆與臺灣中文學會相同,不設主題,及提供各方學者平臺投稿。最後,大木康教授也提出,日本中國學會有意願突破會議語言限制,以擴大國際學術交流,也期待更多國際學者、臺灣學者未來參與日本學術研討會。

第五場演講「臺灣文學在越南:從譯介實踐到文學史理論建構」,由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社會科學大學文學系副主任阮秋賢先生主講。阮秋賢教授分別從「文學史翻譯與文學史」、「臺灣文學在越南的譯介」討論,最後再以文學譯介角度回望文學史建構。阮秋賢教授除了梳理臺灣文學史,也從「視角」、「文學精神」、「重構」說明文學史建構。

另外,文學體系中有「文學史」與「文學接受史」兩種生命並存,一是本土文化、另一是國外,所謂「原體」與「變體」關係。兩者間經由「譯介」連結,有時產生共同的認識,有時則產生差異。差異不只是誤解,而是代表對方接受傳播的文化、文學認識,產生對話空間。阮秋賢教授也提到,2017是臺灣文學在越南重要的時間,越來越多讀者知道臺灣的文學,也陸續有臺灣的作品在越南翻譯出版。從阮教授翻譯吳晟、葉石濤,再到近年的白先勇的《孽子》(2019),吳明益的《單車失竊記》(2020),越來越多臺灣文學進入越南讀者視野中。

最後一場演講「一場逆向『世界詩歌』的旅行:數字時代的世界文學與當代華語網絡先鋒詩詞」由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漢學系教授楊治宜先生主講。楊治宜教授以數字時代為核心,討論文學和文化生產、傳播與消費過程中的「數字性」(digitality)。其中包含,「網路文學」、「印刷文本與數字文本的關係」、「平臺、設施的重要性」以及「AI創作者與傳統創作者」、「強勢語言與弱勢語言在AI技術下轉為記憶永久不平等」。

在演講期間,楊治宜教授提出「世界文學(World Literature)」不只是「時間」,也同時是「空間」。並且也提醒主流論述中「菁英化的權力結構」,即「定義者」與「挑選」的問題。演講後半,楊治宜教授也以中國網路文學、論壇說明數字時代的文學現象,有互動寫作(作者參考讀者意見修改)、排行榜機制、訂閱制、觸及率等議題。最後,以先鋒詩詞(新時代的「舊詩」)討論「現代古典主義詩歌」時,必須釐清現代性、現代主義、古典典主義的關係,古典如何在中影響。甚至,是否應剔除線性、進化論的進步文藝觀影響。

演講末,楊治宜教授再次回到語言、(非)流行、(不)可譯討論「世界性」的「空間」,以及對未來該如何在「數字空間中」創造「世界詩歌」的提問。(撰稿:國文114徐芷潔 / 修訂:國文系何維剛助理教授 / 編輯:張適 / 核稿:胡世澤)

圖

上一筆
下一筆
上一筆